在中國版圖中,曾經不太起眼的合肥,多年來埋頭于科技創新,以“追趕者”身份前行,成為目前中國唯一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等于一身的城市,被視為“黑馬”。
日前一檔臺灣電視節目稱,合肥有第一代資訊技術、高科技設備、半導體、生物醫藥以及新能源、智慧汽車等。節目驚嘆合肥發展的“高速度”,點贊合肥的“高科技”。
源頭創新 量子中心
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合肥發展的密碼。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18個量子比特糾纏世界紀錄的刷新……近年來,合肥在量子領域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成了量子信息技術創新策源地。
12月12日,中國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在合肥揭牌。業內人士認為,這標志著中國量子計算產業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
合肥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方向民介紹,該區緊跟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浪潮,瞄準以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已初步具備技術、資源、先發優勢。
據了解,為支持量子信息產業發展,該區出臺多項政策,從人才引進、資本支持等方面扶持產業發展,打造量子信息技術創新創業高地,中國的量子中心。
無中生有 顯示驚人
如今,除了作為量子科技發展的源頭策源地“聲名在外”,合肥的新型顯示產業亦“獨樹一幟”,“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發展成為當前的優勢產業。
2009年,作為“緊缺型”產業,合肥引入了京東方項目,那時候在產業鏈上京東方是“孤零零”的,合肥則是在“有限財力”中全力支持京東方。
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合肥區域總經理張羽說:“京東方雖然是國內最早進入這個行業的,但在國際上比,當時速度和規模都是落后的。合肥與京東方做這個項目壓力都是很大的。”
從中國大陸首條第6代TFT-LCD生產線到全球首條第10.5代TFT-LCD生產線,京東方在合肥一步步攀上液晶面板制造的制高點,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屏供應商,讓中國告別“缺屏之痛”。
十年磨一劍,合肥是京東方成長的見證者。當初的“緊缺型”產業,在合肥實現了千億級全產業鏈布局,為中國顯示產業跨越趕超作出了貢獻。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認為,合肥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十年時間,“無中生有”培育了一個產值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的新型顯示產業,這得益于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產業化。
神秘武器 中國科大
上述臺灣節目中提及合肥發展有一“神秘武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這座高校平均每一千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一名院士,這一比例位居中國高校首位。
據中國科大校友會統計,近日公布2019年新增兩院院士中,有16名中國科大校友當選。
如今中國科大已然成了合肥人心頭的“寶貝”。合肥市長凌云認為,剖析合肥背后的“成功密碼”,不得不提中國科大。合肥與中國科大共生共融、協同創新,走出了一條創新崛起的獨特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