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今年1至10月新增減稅金額314.18億元,相當于同期稅收收入的12.88%。從促進企業擴大再生產,到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從促進跨國企業扎根中國市場,到推動外向型經濟馳騁“一帶一路”,從助力脫貧攻堅,到刺激居民消費,利企利民好效應全方位、深層次釋放。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胡元聰教授告訴記者,減稅降費直接惠及納稅人繳費人和居民個人,鼓勵不少民營經濟納稅人立足長遠抓創新、鉆研發,為經濟發展蓄力,對處于增長方式轉型中的市場經濟有護“穩”的重要作用。
實體經濟亮減稅賬本
從“制造”到“智造”,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因此,重點行業要實現重點減稅。
今年3月,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菲律賓獲得了歐盟標準的“GMP合規”證書,這意味著該公司大容量注射劑具備出口相關資質。
“4月1日增值稅稅率下降至13%,全年增值稅減稅規模在4000萬元左右,有力支持了各車間生產設備更新換代。”西南藥業董事長李標說。
今年1至10月,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實體經濟的發展形勢好于預期,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在減稅降費政策推動下,實體經濟成長活力增強、轉型動力更足。
重慶厚元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座椅連接件板塊打破了外國“世界500強企業”對國內細分市場的壟斷。公司2018年投入研發和購進生產設備的費用近兩百萬元,約占2018年利潤總額的47%。
之所以有如此底氣擴大投資,在于減稅降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所得稅減免從2017年的6萬多元到去年的14萬多元,再到今年的47萬元,像厚元這樣的受益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不斷擴圍。
減稅大潮下,傳統制造業紛紛把握機遇,在生產工藝、人才技術方面下功夫,向戰略新興、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