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公布,充分肯定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等方面提出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有力舉措。
民營經濟在廣東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2018年,廣東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5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60%左右的投資、70%以上的創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95%以上的市場主體。在此背景下,廣東如何落實《意見》也就備受關注,多位省內專家對此積極建言獻策。
放寬市場準入 契合民營企業發展需求
近段時間,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徐現祥在調研中發現,商事制度改革一直聚焦的“辦照難”“辦證難”“退出難”等難題,已不再是全國市場主體目前普遍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競爭激烈、招工困難和成本高。市場主體的“新三難”,不是源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本身,而是更多源于市場因素。
《意見》提出,“在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大幅放寬市場準入”。
“只有開放更多市場領域,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競爭激烈和成本高的新困難,同時有利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徐現祥表示,調研數據顯示,商事制度改革以來,77%的新增市場主體進入了服務業,內生地需要服務業領域更大范圍的開放。
徐現祥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經驗表明,農業領域向市場主體開放,解決了吃糧難;工業領域向市場主體開放,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同理,服務領域向市場主體開放,將助力成就高質量發展。
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意見》提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市場化要素價格形成和傳導機制,保障民營企業平等獲得資源要素。
對此,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英表示,從全國來看,廣東是市場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但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廣東還應做好三點:首先是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市場高效配置資源。其次,要構建起完善的公眾監督機制,讓所有市場參與者對行政手段進行監督。最后,政府要對民企、國企等所有企業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