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爐,其中,不僅明確了我省“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還重點提出合肥將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合肥當好創新“領頭羊”
合肥依托雄厚的科技創新基礎和實力,成為全省創新發展“排頭兵”和“領頭羊”。今后,合肥的創新發展能力或將進一步“提檔升級”。
《規劃》中提出,依托合肥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整合相關創新資源,集聚世界一流人才,建設國際一流、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保持和鞏固我省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先進地位和比較優勢。
在科研方面,我省將支持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等加強研發創新平臺建設,突破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培育出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自主創新、培育集聚人才、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此外,我省將強化高校院所科技創新基礎作用,支持高校院所面向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和重點領域,培育壯大特色優勢學科,解決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突破一批產業技術瓶頸;支持基因工程、精準醫療、電磁波空間應用、太赫茲器件、高端集成電路、低溫制冷、燃氣輪機、智能機器人、汽車智能駕駛、通用航空飛機等一批戰略關鍵前沿技術研究,搶占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建設產業創新中心。
合蕪蚌示范區協同發展
根據《規劃》,我省將圍繞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戰略定位,發揮合肥、蕪湖、蚌埠產業特色優勢,實現示范區功能科學布局和產業錯位協同發展,促進城市間科技創新和生產力布局優化。
產業發展方面,我省將重點發展新型顯示、智能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及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推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硅基新材料、機器人、現代農機、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興產業基地建設,成為引領帶動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發源地和動力源;依托優勢產業集聚基地,整合創新資源,探索建立產業創新中心和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合蕪蚌三市基礎條件和先行先試優勢,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將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為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政策先行區、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產業創新升級引領區和大眾創新創業生態區。
落實國家賦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加快推進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落實股權獎勵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科技立法與改革相結合,保障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全面落地,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支持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國有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服務型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
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邁進
未來,安徽科技創新有何發展目標和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0年,創新引領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科技創新指標不斷前移,科技創新成為轉型發展根本驅動力量,具有安徽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崇尚創新創業良好氛圍逐步形成,以合蕪蚌為依托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取得顯著成效,率先在全國建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創新型省份,有力支撐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目標的實現,努力推進安徽從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