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重慶忠縣任家鎮天星村看到,一面山坡上,楠竹苗長勢良好。
“從去年11月到現在,我栽竹子掙了1200元。”村民黃子平高興地說。
2019年11月,任家鎮政府與重慶忠竹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約的1500畝楠竹種植基地建設項目開始實施。項目投產后,將帶動160多戶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忠竹坊在天星村打造楠竹種植基地,是忠縣實施城鄉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例子。
2019年,忠縣以人才下鄉、資本下鄉聯通城市鄉村為工作思路,不斷提高農村宜居宜業水平。全縣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23個,“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啟動A級景區創建,新發展特色效益農業3.64萬畝,農產品加工產值達90億元……
如今,隨著全縣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一興四美?七彩大地”美麗鄉村畫卷正逐步顯現。
人才下鄉助推鄉村振興
“接到陌生電話,千萬小心,也許就是個詐騙陷阱。”2019年12月下旬,一批法治副主任陸續走進田間地頭講解防范電信詐騙知識,受到群眾歡迎。
2019年,忠縣近200名法治副主任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宣傳,深入農家小院,活躍田間地頭,以接地氣的語言和工作方式為農民有針對性地開展反邪教、防電信詐騙、老年人權益保護等普法宣傳。
據統計,法治副主任全年幫助村(社區)審查各類合同366份,修改完善村規民約2604條,解答群眾法律咨詢6850人次,提供法律意見863條,調解各類糾紛1355起。
農村落后,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不足、能人更少。但因農村與城市在經濟社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使得人才不愿下鄉。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支撐。2019年初,忠縣聘請西南大學、市農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10名學科專家,組成忠縣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到忠縣開展科技扶貧、技術指導,幫助發展特色產業。同時,忠縣從縣級相關部門中選派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農業企業技術負責人擔任科技特派員,到全縣72個貧困村開展科技扶貧,一對一精準服務柑橘、筍竹、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同時,組織科技特派員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大力開展田間技術培訓,共開展技術培訓130場次,培訓5600人次。
忠縣以科技特派員為骨干,以農業企業為主導,大力開展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引進應用推廣和生產技術難題攻關。全年共組織實施農業技術項目10項,解決技術難題13項,引進新技術、新品種2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