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貧困村,無技術、缺資金成為產業脫貧的瓶頸——11月23日,記者在萬州區獲悉,該區城鄉黨組織探索“支部+產業+旗幟”的黨支部聯建方式,打造出產業脫貧的“新引擎”。 萬州長嶺鎮安溪村是市級貧困村,經專家實地考察和論證,這里適合種植小水果。村黨支部書記李德全坦言,村里有勞動力,但要發展特色產業,缺資金、無技術,因為沒看到效益,村民都不愿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先打造一個‘黨員產業示范園’。”江南新區黨工委機關支部結對幫扶安溪村。對接會上,江南新區黨工委機關支部表示,愿意出資60萬元,負責示范園區果苗購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長嶺鎮黨委機關支部派出協調能力強、懂基礎設施建設、有果樹栽培技術的5名黨員參與示范園建設;安溪村翠玉梨產業黨支部落實支部成員、無職黨員全程參加管護,“結成‘2+1’產業黨支部,從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幫扶。” 去年12月底,一個150畝的“黨員翠玉梨產業示范園”建了起來。李德全介紹,村里將示范產業園劃分為5個履職責任區,每個履職責任區落實4名村產業黨支部黨員、1名結對支部黨員;園區同時還設立管護責任人、管護員、監督員等多個義務服務崗位,由村里的無職黨員自愿、主動認領;同時,村黨支部黨員輪流負責對苗木存活、除草施肥等平時的管護工作。
無職黨員王天樹在園區認領了“管護員”一職。現在,他每天堅持到示范園里,查看翠玉梨長勢情況,履行他的職責。王天樹告訴記者,鎮里還根據黨員的出勤情況,每月開展集中評比,對表現較好的給予獎勵,對長期不履職且經批評教育不改的清退出園區。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城鄉黨組織探索的“支部+產業+旗幟”的聯建方式,攜手打造出產業脫貧的‘新引擎’。”長嶺鎮黨委書記周艷稱,黨員產業示范園作為村集體經濟創收的主要項目,3年后即可進入盛果期,預計每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50余萬元,可吸納50余人就業,帶動周邊百余群眾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