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不少西部城市今年不論是經濟增速還是投資卻逆勢上揚,寧夏銀川可謂其中的翹楚。今年上半年,銀川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8.4%,位居西北五省第一,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速達43.3%,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三產的比重由17%提高到28%。、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業態布局,恒天如意科技產業城、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等項目的落地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的突破,都凸顯出這個西部城市的創新活力。
經濟活力離不開金融活水的運用。自2014年啟動“金融強市”戰略以來,銀川市就一直注重運用金融工具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服務“雙創”。“金融強市”取得了哪些成效?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吸引資金投入上發揮了哪些作用?本報記者近日對銀川市主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長郭柏春進行了專訪。
記者:我們了解到,近兩年銀川實施“金融強市”戰略,在完善地方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地方投融資體制創新、“造商引資”方面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請問銀川在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做了哪些工作?
郭柏春:銀川近兩年大力推進“工業立市、金融強市”戰略。因為城市需要有工業文明的支撐,工業化大生產使城市產生人口積聚效應,有了人口聚集,才會有服務業的細分和發展,所以說,工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但沒有金融的推動,單純的“工業立市”戰略也會形單影只,推動乏力,甚至原來“工業立市”戰略所產生的產業布局因缺少金融血液而變得僵硬無力,成為發展的包袱。
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老話題,也是老問題,在經濟下行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經濟下行時貨幣周轉速度下降,以往貸100萬元周轉6次可產生600萬元供給,現在周轉4次需要貸150萬元才能產生600萬元供給,加之信用惡化,企業間賒欠行為減少,會進一步加大企業貸款需求,融資難問題突出。經濟下行時期,企業對成本較為敏感,銀行的正常貸款利息也會下調,而融資貴問題主要體現在“倒貸”上,這是由我國金融結構不合理和貸款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現階段,我國金融資產中銀行資產過大,企業融資仍然以貸款為主,不管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都表現為負債率較高,企業所產生的收益很難還清銀行貸款,以借新貸還舊貸來維持生產經營是大部分企業的常態,而我國的信貸結構中短期貸款比例高達70%,這又加大了“倒貸”的頻次。基于風險考量,銀行貸款審核時間會延長,企業為了得到新貸,不得不尋找過橋資金償還舊貸,沒有專業金融機構做此業務,企業只能尋找高息的民間借貸,年化利率高達36%至108%,導致融資貴問題出現,企業難負其重。
解決融資難,我們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擔保體系,增強擔保能力,協助企業獲得貸款,滿足其貸款需求。2014年7月成立的西部擔保公司,注冊資本40.2億元,評級為AA+,目前其貸款擔保、履約擔保、發債增信累計額度已超過200億元;解決融資貴,主要措施是成立助貸基金,我們測算,銀川市每個月有50億元至70億元貸款到期需要“倒貸”,量比較大。為此,市政府設立20億元規模“助貸基金”,年化利率只有10%,可以循環使用,銀行一星期內辦完貸款,一個月可循環4次,幫助企業借新還舊,極大地降低了企業“倒貸”成本;另外,銀川市還成立總規模35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以入股形式對大企業、項目進行支持,進一步去杠桿,降低企業的負債率。
記者:銀川在財政金融聯動創新、投融資運作上加大力度,釋放出新型國有投融資體系的活力,形成了良性循環商業模式。請問具體如何運作?在金融布局與超越上如何規劃、如何推進?
郭柏春:總的來說,我們通過了三個布局,強化了三個融合,實現了三個超越。
“三個布局”是機構布局、平臺布局、人才布局。機構布局方面:2015年,銀川市首先成立了財經領導小組,在市重大財經問題的決策上加強了專業能力;其次,重新界定了國資委權責,增加了對國企主要高管的話語權;再次,成立西北地區第一家金融工作局,獨立編制,列入政府組成部門序列,并納入了市委財經領導小組,與發改委、財政一起成為領導小組的重要成員單位。平臺布局方面:首先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下轄西部擔保公司、銀川產業基金管理公司、銀信資產管理公司、銀川產權交易中心,參股財險公司,并籌建壽險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成立了通聯資本運營公司,管理全市傳統行業國有經營性資產,下轄城投、房投、保投(保稅區投資)、濱投(濱河新區投資)、水投等二級公司,二級公司下面都控股或參股一些三級公司,形成了一、二、三級國有資產管理架構。三級公司以股權融資、項目投資為主,二級公司以貸款融資、產業投資為主,一級公司以國際融資、票據融資、產業布局投資為主,并在全市進行了“四清”(清資產、清資金、清土地、清債務),將清理出來的全部國有經營性資產注入通聯資本運營公司,壯大其資本運營能力;出資建立了新興產業資本運營公司,投資了智慧城市產業、產業、電競游戲產業、通航產業、鋰電池氫燃料電池產業、新材料產業、干細胞等生物醫療產業,這些新興產業布局增加了發展新動能,特別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改造,助推傳統產業升級。人才布局方面:機構有了,平臺有了,人才成了關鍵。我們主要以特殊人才政策,從北、上、深引入高級專業人才,通過這些高級人才加快對本地人才傳幫帶,同時通過業務聯系借用一些域外機構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