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建日報報道(記者廖麗萍、潘抒捷)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廈門實力強、底氣足。日前,廈門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勝利閉幕,根據會議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廈門以招商引資為引擎,以營商環境為磁石,著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創新力,與此同時,以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為路徑,廈門在新經濟領域異軍突起,不僅實現了大項目好項目的集聚發展,也有效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助力加快構建高能級的新經濟產業生態。
2019年8月中國人工智能峰會在廈門舉行。
形成新合力:招商引資?擇商選資
翻開2019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單”,招商引資既是其中不得不說的一個關鍵詞,也是濃墨重彩的一項成績。
2019年4月29日,廈門市招商大會召開。
去年,廈門市累計生成對接招商項目2383個,預計總投資1.2萬億元;已簽約落地項目439個,總投資1933.2億元。
數據背后,廈門招商的活力躍然紙上。中航鋰電、天馬6代AMOLED、浪潮、滴滴南方總部、華為鯤鵬生態基地和超算中心等重大項目簽約落地,其中,中航鋰電、天馬第6代AMOLED、浪潮等為百億量級重大項目;中遠海運、中旅郵輪運營總部正式設立;引進鑫天虹半導體設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
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過去的一年里,廈門發展活力持續釋放,招商引資的作用功不可沒。
變簡單的招企業,為有規劃性地招產業,廈門圍繞重點產業、優勢產業招大引強,以先進產業項目推動產業發展迭代升級。以總投資480億元的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為例,該項目的落地,將有效助推廈門市平板顯示產業向高端邁進。除此之外,中航鋰電項目將實現廈門在第三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重要升級。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將以共同打造鯤鵬產業生態為目標,吸引大批生態合作伙伴入駐,整合鯤鵬產業鏈在廈門聚集,加速廈門數字經濟的發展。
這個過程中,廈門不僅瞄準“大塊頭”,招大引強,同時,提升服務,不斷上演項目落地“加速跑”。據介紹,中航鋰電和浪潮項目從洽談到落地用時不到三個月,而華西廈門醫院從簽約到開工也僅僅三個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廈門速度”。
奏響抓招商促發展的最強音,廈門在新征程中蹄疾步穩、奮力前行。2019年4月29日,全市招商大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召開,廈門市招大引強由此邁出新步伐。此后,圍繞“大招商、招大商”,廈門招商推介的足跡遍布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城市,甚至走出國門,由廈門市主要領導率團赴日本、韓國深化經貿合作和各領域交流,推介廈門一流營商環境。
在去年8個多月的時間里,攸關廈門未來產業發展全局的大會,密集召開——全市招商大會、全市“三高”企業發展大會、全市金融產業促進大會、廈門市文化旅游會展產業發展大會、廈門新經濟大會……此外,廈門還出臺一系列政策干貨,為優質項目和團隊的落戶提供保障,加速筑巢引鳳。
“面對未來經濟壓力,我們要錯位招商,形成梯次發展。”在廈門奧佳華智能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鄒劍寒看來,招商引資是廈門發展的內生動力,而強化這一作用,不僅要“引進來”,更要“強起來”,通過打造品牌經濟,發揮品牌效應,推進系列產業發展。
數據顯示,2019年,廈門323個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完成投資超過360億元,廈鎢新能源材料等227個在建項目加快建設,士蘭半導體、通富微電子等33個項目投產。生物醫藥、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廈門12條產業鏈群中,目前已有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機械裝備、旅游會展、金融服務、軟件信息、航運物流、文化創意8條產業鏈群規模超過千億,產業結構呈現高端化特點。廈門還將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實現萬億產業集群的新突破。
“在我市‘三高’(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中,有一類擁有核心技術的國內外細分市場中的優勢企業。建議啟動實施‘隱形冠軍’企業培育工程,驅動促進廈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廈門市政協常委柯希平表示。
激發新活力: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李金山是廈門市吉興集團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來自企業的市人大代表,他在去年提了一件建議:希望政府部門梳理全市各個行政窗口的辦事指南,以此幫助企業和個人更順暢地辦理各類事項。一年時間過去了,這個建議得到了采納,有關部門已做好梳理工作。
廈門入選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
“我要給廈門的營商環境點個贊!”今年兩會期間,李金山在集美代表團的分組討論上第一個發言,他以辦理工業產權為例說明,如今辦理所需時間比以往縮短了三分之一。
早在2015年,廈門就提出參照世界銀行國際化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和標準,圍繞企業從開辦到營運,直至結束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從施工許可、獲得信貸、獲得電力等方面補短板。
“招商引資關鍵在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招商引資的生命線。”會上,代表委員們認為,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就在于營商環境的好壞,沒有營商環境,一切都無從入手。而一段時間以來,廈門招大商招優商招好商,從招商引資轉向擇商選資取得良好成效,根源就在于長期堅持從提升行政效能、規范服務管理、降低企業負擔等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地優化營商環境。
上級部門與獨立第三方的評價是最好的證明。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我國首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廈門從22個試評價城市中脫穎而出,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去年10月底,2019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舉辦,廈門從41個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在會上作典型發言;今年1月3日,《2019中國地方政府效率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廈門營商環境保持全國領先,多項改革創新做法在全國復制推廣,位居中國效率“百高市”第五。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個動態過程,“優”無止境。“我們要繼續為市場主體發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鏈條的服務。”代表委員們表示。
這樣的呼吁,在會場上得到了回應。今年,李金山就營商環境如何進一步改善帶來了新的建議。“目前企業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消防檢測的收費較高,我建議行政性收費降低之后,服務性收費也應該規范,更好地為企業減輕負擔。”他說。
廈門市人大代表、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董事長蘇慶燦著眼政策覆蓋面提出建議:“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應具有普惠性,除新引進的企業外,本地原有企業如果符合條件,應該同等享受,這是營商環境的一種體現。”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邱太廈則認為,政策不僅要有含金量,更重要的是,要能及時兌現落地。
此外,市政協委員、福建英合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陳雪認為,國際金融的投資意愿與投資信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廈門金融法治營商環境的好壞,建議在廈門設立國際金融仲裁中心。諸如此類的建言獻策,都為下一步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培育新動力:“廈門制造”?“廈門智造”
去年,廈門先后召開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發展大會和新經濟發展大會,實施“三高”企業倍增計劃,并發布促進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去年,廈門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左右,累計超過1900家。建立了“三高”企業培育庫,首批入庫“三高”企業2079家。此次兩會,“三高”企業和新經濟發展也成為熱門話題。
廈門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美亞柏科研發的安保機器人。
代表委員們認為,產業是城市的筋骨,“三高”企業和新經濟企業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及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邁向高端的關鍵市場主體。因此,培育和引進相關企業,要充分認識到打造產業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從“廈門制造”走向“廈門智造”。同時,對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政府除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還應促進相關應用解決方案的盡快落地,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繼續加大對“三高”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強企業技術需求、經營需求、人才需求三張清單收集辦理。“這些舉措和思路非常到位。”市人大代表、廈門明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刃建議,在辦好“三張清單”的過程中,可參考營業規模、納稅規模、技術實力等要素,在全市范圍內優選一批具有做大做強潛質的“三高”民企,進行精準滴灌、重點扶持,支持其拓展國際及國內市場,擴大品牌影響力。
引進和留住高素質人才,這也是推動“三高”企業、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市人大代表,思明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谷認為,要堅持以產引才,聚焦行業需求,大力引進領軍型、創新型、復合型、專業型等高素質人才。同時,針對企業人才的技術需求、經營需求和生活需求,要列出清單,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并建立起全市人才大數據平臺,提升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市政協委員、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認為,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要解決人才住房和子女教育問題。
除了“三高”企業之外,新經濟發展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金融是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市人大代表、廈門經濟管理學院學員處副處長、高級工程師胡加生認為,廈門金融產業發展正迎來發展契機,應當乘勢而上,推動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集聚本地。
“未來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的新機遇,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將催生培育廈門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增長極。”廈門市政協委員施雪琴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系統布局,同時,提升產業引領創新能力,集中力量引進培育一批服務于未來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大型科學試驗裝置,以集成高新技術、匯聚人才,培育催生新產業。
“夜經濟”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熱點旅游城市和宜居城市,廈門市場潛力巨大。不久前,當地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方案,致力打造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市政協委員陳雪認為,要培育發展廈門“夜經濟”,首先要發展筼筜雅游、鷺江夜游等已有的夜間旅游項目,將夜游項目與沿岸文化結合起來,由文化帶動經濟消費發展;其次要依托地理優勢,打造“閩臺夜市”,引入臺灣傳統熱門的夜市經營業態和經營者,汲取他人之長,讓夜市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