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三季度,長春市以7.3%的GDP增速,在東北地區率先確立了企穩增長的良好態勢,為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增添了一抺亮色。
在長春市工信局投資處,一張圖表和一組數字展現了長春的變化:今年前9個月,長春工業在建施工的3000萬元以上項目4032個,同比增長110%;億元以上項目334個,同比增長50%;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48.6億元,同比增長15.5%;長春工業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的34%,高于全省工業投資增速9.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工業投資增速12.3個百分點;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長春工業完成投資額居第二位,投資增速居第二位;在東北四市中,長春工業完成投資額居首位,投資增速居首位。
“更令人欣喜的是,民間工業投資增速較快,完成1783.9億元,同比增長37.3%,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91.1%。”說起這些,長春市工信局投資處處長郭鐵成面帶喜色。
從已有23家企業落戶的長春光電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到正在建設的總投資50億元的亞泰國際醫藥健康產業園;從前10個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92.4億元的長春新區,到完成工業投資223.4億元的農安縣……在長春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進程中,工業投資強勁增長的悅耳足音隨處可以傾聽,緊張繁忙的工業項目施工場面隨處可以看見。
是怎樣的城市戰略與發展氣場帶來了如此令人驚喜的投資增長?
城市戰略氣場
催生工業投資“磁場”
“在東北經濟爬坡過坎、艱難筑底的大背景下堅定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快實施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戰略的長春信心和強大氣場,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給長春帶來的廣闊發展空間、有效市場資源、真金白銀政策紅利、實在高效城市服務的巨大磁場作用,是長春收獲工業投資強勁增長的關鍵所在。”記者與郭鐵成處長的感觸不謀而合。
從3月初首次接觸、到3月底項目簽約,再到4月底開工建設,充分體現“長春速度”的華為長春云計算數據中心項目,目前已經完成廠房、機房樓、輔助樓等主體工程建設,與之配套的5家電子商務中心全面開工,具備承載業務系統的能力。項目建成后,這里將成為長春產業發展的基礎平臺,也將是東北亞地區云計算數據的核心匯聚節點。
談起投資長春、落位長春的原因,華為公司長春基地負責人說:“長春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裝備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優化升級的潛能巨大,發展云計算、產業具有獨特的區位、科技和人才優勢,特別是目前長春市明確了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戰略,大力培育發展信息產業,努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華為公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踐行吉林省委“三個五戰略”和“打先鋒、站排頭”要求,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長春將依托自身優勢資源,“加快推動長春工業向內涵發展轉型、向創新驅動轉型、向綠色低碳轉型、向智能制造轉型、向服務化發展轉型”,將堅定不移地打造汽車、農產品加工和軌道客車三大世界級產業基地,并力爭在“十三五”末,把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及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六大新興產業打造成為我市新千億級產業……長春工業的上述城市戰略,無疑向吉林、向中國、向世界打開了創新發展的巨大空間,必將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
奔城市戰略而來、奔市場而來、奔資源而來、奔前景而來……眾多企業家用獨道的眼光把長春確定為工業投資的“不二之選”。郭鐵成介紹,為了吸引更多工業投資,今年年初以來,長春市工信局圍繞建設“三大世界級產業基地”、“六大新的千億級新興產業”目標,重點謀劃了50個重大項目,目前已經實現對接22個。
城市創新動能
點燃工業投資激情
從高空俯瞰,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航空信息產業園的“天字形”廠房格外壯觀。作為我國首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依托“星載一體化”、“機載一體化”等核心關鍵技術,目前已經建立了從衛星、無人機研發與生產到提供遙感信息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公司副總經理賈宏光說,這個項目是長春光機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項目總投資10億元,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年產30顆衛星、200架無人機,二期工程計劃2018年開工,主要致力于數據開發等。公司還與省、市政府聯合成立了總規模5億元人民幣的“吉林省航天信息創新創業投資基金”,鼓勵進行航天信息項目的創新創業。“我們希望隨著衛星技術的提升、應用市場的逐步打開,能引領長春成為一個‘航天城’。”賈宏光充滿信心地說。
與上述科研成果轉化項目不同,位于長春新區的長春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則是依托長春市雄厚的汽車產業基礎建設的引領傳統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力作”。據公司副總經理樊民野介紹,該項目總投資34億元,占地面積45.3萬平方米,將建成動力電池、儲能系統、研發中心及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力爭5年內建設成為全國技術先進、規模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目前,這一項目已經完成6萬平方米的廠房主體結構建設,預計明年下半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產。這個處處充滿著科技創新味道的項目,不僅為長春這座“汽車城”注入活力,還將打造一個新能源的全產業鏈。“我們不光要做新能源汽車,還要做相關儲能產品,把風電、光電存儲起來,通過把儲能電池放到電網上,解決風電和光電上不了網的問題。”樊民野說。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何發掘運用好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應化所和吉林大學等全國著名科研院校的創新金礦,如何以科技創新提升、改造傳統產業,考驗著城市智慧。
長春市工信局科技處處長苗勛介紹,為了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創新驅動,長春市工信局大力推進“1+4”創新工程,即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產品創新工程、協同創新工程、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創新推進工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促進產品向高附加值高技術、裝備向數字化智能化、企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轉變。
政策與服務
成就“雙輪驅動”
長春市工業投資前三季度強勁增長,政策的“真金白銀”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年年初以來,長春市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打出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關于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等一個個含金量極高的涉及融資、稅收、人才等多方面的政策相繼出臺,增強了工業投資吸引力。
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輕量化生產研發基地”的吉通中德工業園,目前已經完成1平方公里的汽車零部件輕量化園區建設并投入使用。“當時選址時,包括長春在內的幾個東北中心城市均向企業拋來了橄欖枝。后來之所以選擇落戶在長春市雙陽區,主要原因是長春的地緣優勢和政府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這是我們企業特別看重的。”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吉寶說。
為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長春市自上而下建立起從市領導到相關部門負責人分級包保責任制,把項目落到部門、落到人頭,從而形成推進合力,使工業項目建設一路快馬加鞭。
搭建融資平臺、提供資金支持是中小企業熱切期盼的。4月12日,長春市工信局聯合長春高新區舉辦了“服務中小企業項目對接會”,長春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市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面向20多家智能裝備、光電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推介了貸款項目,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前三季度,長春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加大對工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工業企業擔保額度較同期增加23850萬元,同比上升22.9%。
長春北方化工灌裝設備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對廠區環境改善的需求與日俱增。為了給新廠區選址,公司多方考察,最后選擇了長春光智園。公司總經理勾陽說:“最讓我感動的是,在辦理相關手續時,園區辦公人員不但給予專業指導,甚至還直接領著我們到各個職能部門去辦。我認為,在光智園,企業和政府已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
長春市工業投資為何能夠快速增長,在東北地區率先實現企穩反彈?
接受采訪者普遍反應,全市上下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凝聚踐行科學發展理念,打造“五個升級版”,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全市共識非常關鍵。這些共識,已經成為長春實現新一輪振興發展的信心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