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非常關心人才問題,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
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如何在當下的“人才大戰”中吸引更多人才?在下午的分組會議上,這成為不少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針對臨床醫學海歸人才的落戶問題,陳貴專門提交了一份提案。他建議,同等對待海歸人才和國內應屆畢業生,參照國內應屆畢業生凡是進入上海市醫院參加規培者均可立即辦理落戶手續的做法,從國外獲得正式學位的海歸人員也應可以辦理落戶手續等。
上海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張毅同樣提到了人才問題。“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中的這句話,引起了他的極大關注。
“我想到,這既跟人才有關系,也跟稅收制度有關系,這不是很小的一個點,它將來的意義很大。”張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于不少外籍人才來說,關注的重點是上海有沒有好的工作環境,好的稅收制度,后者關乎實際收入。
他在分組會議上發問,“能不能從臨港開始,個人所得稅進行改革試點,使其具有國際競爭力?”
張毅表示,上海老齡化加速,而能釋放更多人口紅利、有更多創新能力的城市,一定是一個年輕的城市,這樣才能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驅動力。
“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需要大量人才引進,同時,超大型城市的管理,也需要多元多層次的人才”。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關注的是社會組織人才引進。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受訪者供圖
今年兩會期間,她與多位委員聯合提交提案《關于社會組織、人才發展、社會治理的建議》。
潘江雪說,不管是老舊小區的改造,還是辦暑期托班,都需要社會組織去做,這關乎民生福祉的提升,也是老百姓能直接感受的。
但在這方面,上海人才的引進仍比較被動。潘江雪提到,從政策層面看,上海缺乏針對社會服務人才的職稱評定專項計劃,“如果進行職稱認定,說不定有更多大學生過來工作,有更多高素質的人從事社會組織服務。”
該提案還提到,雖然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專業化社區工作者薪酬制度,要求工作人員薪酬不低于上一年上海的平均工資,但并未普及。
潘江雪說,城市人才的包容性體現在,高端人才的引進有諸多措施,多元人才的引進也要有通路,要讓更多人愿意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