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思路決定出路,布局決定結局。站在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跨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口,推動經濟站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要求大連必須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以新思路謀劃區域經濟新布局,以新布局開拓大連發展新境界。
把握城市定位,是構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定位與一座城市的地理區位、自然環境、資源稟賦、歷史人文,以及這座城市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相關。唯有從邏輯上科學概括、實踐中準確把握城市定位,才能依此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經濟布局,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00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啟動時中央明確指出:“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據此,大連提出建設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以及現代產業集聚區,這些其實都是國際航運中心主體功能的延伸。“國際航運中心”作為功能性綜合概念,其發展經歷了第一代“航運中轉型”、第二代“加工增值型”、第三代“資源配置型”和第四代“低碳智網型”。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航運中心不僅是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加工制造中心,也是建立在綠色發展和智能化基礎上的綜合性資源配置中心。可以說,“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是從主體功能上對大連這座城市作出的精準定位和邏輯概括。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遼寧及大連時,曾要求大連“建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先導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即“兩先區”。如何建成“兩先區”,總書記強調,“突出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帶動作用”。這實際上是指明了大連建設“兩先區”的路徑。而且,總書記強調突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帶動作用,這就不僅僅是期望大連成為東北乃至全國的“兩先區”,同時也要求大連在東北亞區域的國際合作與競爭中據有一席之地。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既指明了大連建設“兩先區”的目標定位,突出了大連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主體功能定位,也廓清了大連在國際上即東北亞的區域定位,不僅是當前構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重要前提,也是謀劃大連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指引。
加快產業升級,是構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關鍵之舉
產業是區域經濟的核心配置。只有進一步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產業基礎,形成優勢互補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局面,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大連在我國經濟總體布局中不是糧食主產區,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同樣舉足輕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加快產業升級,應充分利用大連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優越條件,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品牌強農的發展道路,形成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精品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落實中央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精神,在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多類型規模經營的同時,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種養加銷一體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使廣大農民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中獲得更高收益。
在國家41個工業行業分類中,大連除了沒有煙草制品業,幾乎無所不包。這表明,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大連早已進入“加工增值型”。而第二產業的規模和實力,正是大連經濟具有一定抗風險能力和潛在發展優勢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無論當前和今后,都必須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這一堅實基礎。不但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還要加快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協同化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工業不斷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持續提升。
國際航運中心其實也是服務中心,包括物流服務、貿易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而且,隨著一二產業的發展壯大,也對為之服務的第三產業提出更多更高要求。順應這一趨勢,在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的前提下,不失時機地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使其實現量的擴張的同時更有質的提升,尤其要運用區塊鏈等現代技術提升其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搭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載體平臺,形成主業突出、專業配套、優勢互補、多元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優化空間布局,是構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根本要求
區域經濟本身是一個空間概念,不論哪個產業或部門,也不論其處于何種發展階段,最終都是要落到一定空間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以優勢產業為支撐、以交通干線為紐帶,形成大生產、大流通、大開放的空間布局,是構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根本要求。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從北至南呈岬角將黃渤兩海分開,西側是屬于內海的渤海灣,東側是連接太平洋的黃海。目前大連的加工制造業,尤其是安全風險系數較高的石油化工產業,大都分布在西部渤海沿岸。從安全和環保考慮,應將重化工業布局到面向外海的東部黃海一帶,形成“東重西輕”的空間布局。而且,東部區域毗鄰日韓等國,更有利于同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和擴大開放。
在某一特定地域設立經濟園區,由國家或地方政府給予一定政策支持,是“極化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還應通過園區功能的“泛化延伸”,形成對園區外部的輻射、牽引和帶動,實現更廣闊區域的均衡發展、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這才是園區政策的設計初衷。改革開放以來,大連設立了40多個國家及省市級重點園區,應通過泛化延伸,以點帶面、放大功能、牽動全局,加速空間布局的整體提升和全方位優化。
大連2211公里的海岸,有許多岸線水深和掩護條件俱佳的灣區。立足灣區布局區域經濟,不僅交通便利、物流便捷、成本降低,也為資源集聚和拓展城市功能提供了條件,這也是當今世界灣區經濟崛起的原因。作為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大連,空間布局不僅要充分利用好轄區內的灣區,還應著眼與未來“環渤海大灣區”的協同,以及參與東北亞乃至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構建起面向世界的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