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些專業被“點名”,分別是: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預防醫學、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管理、電子商務專業。
毫無預兆,新冠肺炎疫情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封城、白衣逆行、醫療物質、救援物資馳援武漢,成為了中國的一道特殊風景線。面對這種突發的情況,中國的應急能力非常的強,從中央的統一指揮到全國總動員,每一個環節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擔當、中國制度、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然而,讓我們度過了最緊張的應急階段,疫情防控工作處于平穩的時候,我們“回頭看”卻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應急物資的短缺,專業人才的短板,急需服務跟不上等問題,一度成為了疫情防控中讓人心驚膽戰的“危險點”,所幸,在大家的努力下,最壞的打算沒有出現,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卻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補缺課”,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是我們急需補救的地方。
補齊人才短板,需要有憂患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是人類歷史昭示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正是因為缺乏了前瞻性,才會出現這么多專業被“點名”,說明在人才的儲備上還遠遠不夠,要補齊人才的短板,就需要有憂患意識,能夠思慮長遠,能夠站在國家的高度,能夠未雨綢繆,才能夠避免在面對這些突發性問題的時候,手足無措。
補齊人才短板,需要有長遠意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是漫長的,要想在需要的時候臨時培養,顯然這樣的思維是不可行的,這就需要在人才的培養上要有長遠意識,能夠順應人才的成長周期規律,能夠統籌國家發展的“一盤棋”,才能夠更好地發現在那些地方還存在人才的薄弱問題,在解決問題上更有針對性,才能夠讓人才隊伍更完善。
補齊人才短板,需要有冷門意識。“冷門”在家的眼中往往是選擇回避,畢竟,在當代社會中,這樣的專業或許一點都不“吃香”,會讓人才面臨生存和職業獲得感的雙重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需要給“冷門”多一些服務的溫暖,為這些“冷門”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才能夠讓緊缺型人才不再緊缺。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國家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需要在治理的過程中多一些憂患意識,多一些防備于未然的思維,才能夠提前做好準備,補齊人才的短板,增強應急能力,降低突發問題對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損失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