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鏈極度細分的今天,一家企業要恢復正常產能,必須要有上下游企業的配合,還需要足夠數量的員工返崗。在2月20日浙江省第二十五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慈溪市常務副市長胡海達就介紹了慈溪推動產業鏈復工復產的領先做法。
慈溪是寧波全市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首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城市,寧波調集一切力量,幫助企業復工,重點推動全產業鏈復工復產,搶抓產業集群的發展機遇。
慈溪多管齊下,推進產業鏈協同復工
在慈溪,當地政府多管齊下推進產業鏈協同復工。
慈溪以家電、汽配為主的傳統產業,產業鏈配套非常長。為了龍頭骨干企業能復工并復產、達產,該市出臺了優先保障龍頭骨干企業產業鏈復工的指導意見,以龍頭企業為軸,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步排摸、同步備案、同步防控、同步復工。目前,慈溪市通過龍頭骨干企業已帶動了規下1552家企業的復工。
慈溪還通過包車、包專列的方式組織員工返崗。2月20日上午,又有12輛包車奔赴安徽、河南和江西,接員工返城。
到目前為止,慈溪市已復工企業達8950家,其中規上(限上)1550家。近一周,每天的用電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上,復產形勢喜人。
而在寧波全市范圍內,一些重點的產業集群產業鏈更長,協同復工的難度更大。因此,我市有關部門也采取了更加主動的服務措施。
寧波主動服務,3張清單幫助吉利復工復產
吉利是寧波最大的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在寧波杭州灣、北侖、余姚等地均有生產基地。2019年,以吉利和上海大眾為首的整車企業在寧波生產整車超過89萬輛。
如此龐大的整車企業要復工復產,就需要上游零部件配套企業的支持。2月14日,吉利汽車向寧波市委市政府求助,希望我市能協調幫助本地配套企業復工,以解燃眉之急。副市長陳炳榮當天就組織力量,對吉利汽車提供的156家寧波配套企業進行排摸。
市經信局將這些配套企業按區縣(市)進行分類,通過工業企業復產指導群、市防疫物資和復工復產工作群等3個微信群將任務分解到各區縣(市)。寧海、鄞州、北侖、余姚、慈溪、杭州灣等地臨時成立供應鏈復工復產小組,市里9個復工指導小組牽頭協調,及時跟蹤推進。目前,近95%的企業得到復工審批或備案。
除了本地的供應商,吉利還有大量省內外的供應商無法正常復工配套。市經信局主動幫助吉利尋找本地能夠及時供應的零部件企業,緩解其復工困難。
2月15日,市經信局汽車裝備處梳理了107家企業清單給吉利,都是曾給吉利配套或有意向給吉利配套的企業;2月16日,市經信局又將我市銷售額在8000萬元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名單,注明零部件種類和聯系人方式后,給了吉利方面;2月17日,市經信局和寧波市汽車零部件行業協會又根據吉利急需零部件但省外企業尚未開工的清單,梳理出了一份本地能夠生產相同零部件種類的企業名單,共計64家。
吉利汽車對這幾張清單進行了比對篩選,自行新增了32家寧波本地供應商,目前已經對接聯系。
同時,副市長陳炳榮根據吉利汽車提供的149家省內企業名單,專門與省政府和省經信廳領導進行協調,目前其中的120家企業已經順利復工。
此外,針對寧波市外有185家供應商無法將零部件運送至市內各吉利生產基地的物流運輸問題,市交通運輸局、市交警局和市經信局第一時間與吉利聯系溝通,詳細了解情況,組建臨時汽車運輸服務群,為吉利汽車發出100多張通行證。
2月17日,吉利高層盛贊寧波市的積極服務,表示寧波能夠以如此專業且迅速的方式幫助吉利全產業鏈復工復產,在全國是獨一份的。這位高層人士同時表示,以前并不知道寧波汽配產業有如此大的配套能力,經此一“疫”后,將做深入調研,爭取提高吉利本地配套率。
學校師生頂崗,幫助象山企業趕訂單
在象山縣,規上企業已經100%復工,眼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復產達產。但是由于員工返甬情況不一,回來后還要進行居家隔離,企業復工后無法恢復正常產能的情況凸顯。眼看外貿訂單交期臨近,不少企業主心急如焚。
為有效解決制造業企業用工不足導致的復產率偏低的問題,象山縣經信局、縣教育局在排摸了針織服裝、機械模具、電氣、機電等行業企業的用工需求后,聯合組織了象山縣技工學校、寧波建設工程學校、寧波海洋職業技術學校3個學校的技師班、高級工班6個專業班次566名師生,馳援立強機械、申菱電梯等38家當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幫助企業復產。
2月10日,寧波立強機械有限公司迎來了這批特殊的員工。
立強機械以生產汽車零配件為主,當時有4000套發往泰國的汽車發動機配件距離交付日期只剩下12天,而工人返崗率還不足40%。象山縣技工學校數控技術應用、模具制造專業20名學生的到來,無疑解決了立強機械的燃眉之急。
“這批學生曾在我們企業實習過,對于我們的生產流水線比較熟悉,從實踐經驗來看都是合格的工人。這次他們能回來,幫了我們大忙?!睂幉姍C械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徐賢國說。
如今,最緊急的訂單已經進入打包收尾階段,這兩天就能及時寄送給客戶了,徐賢國懸著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了。
重點圍繞產業鏈,全面推動復工復產。通過我市各部門多管齊下的行動,截至2月19日,全市共有30164家工業企業復工,其中規上工業企業已復工728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