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出臺多項人才政策,人力資源部門在各鎮街巡回宣講,希望以政策的比較優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人才結構調整升級,加快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命題再次擺在東莞面前。東莞市委書記呂業升強調,實施人才戰略,黨委政府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將人才集聚在東莞,創新驅動才有支撐,轉型升級才有前提和基礎。
人因城聚,城以才興。那么,東莞人才結構調整存在哪些機遇與挑戰?連日來,南方日報記者針對上述問題走訪發現,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東莞面臨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的諸多挑戰,迫切需要人才支撐,而擺在東莞面前的,還有技術人才高薪難求、本科和碩士畢業生為代表的中層人才缺乏、高層次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等現實挑戰。
利用成熟的產業鏈配套,快速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這是東莞作為“世界工廠”展現出的創新能力與優勢。
近年來,大量高層次人才借助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載體,將實驗室里的項目走向市場,打通、整合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孵化和市場銷售的全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項目產業化的過程,需要經過科研成果、新材料的小試、中試階段,所需實驗設備成本高,加之缺乏對接市場的渠道,由高層次人才初創的企業往往也有成長的煩惱。而對于引進高層次人才的企業,磨合與培養也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
政府投入不斷加大 高層次人才迅速聚集
武劍輝是東莞市引進第二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之一,他不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爛在實驗室,他選擇了創業。2012年,武劍輝在東莞創建了廣東睿超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總經理,注冊資金1000萬元。
創業之初,他作為領軍人才,得到東莞市政府300萬元資助。公司成立前三年,團隊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研發中,彩超、貝貝胎心儀、多功能分析儀、健康鼠標先后問世。
為吸引像武劍輝一樣的創新創業人才,東莞近年來不斷加強人才經費投入保障,2012年起每年投入10億元、連續5年共50億元實施“人才東莞”戰略,各鎮街(園區)每年按照不低于財政收入3%的比例建立人才專項資金。為加大對科技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資助力度,近年來累計向在莞的省市引進創新科研團隊提供市財政配套資助3.1億元。
與廣州、深圳相比,東莞高校科研院所不多、科研基礎條件薄弱、創新型人才缺乏。對此,東莞加大人才平臺的建設和創新力度,在較短時間內迅速集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如今在莞創業的武劍輝,最初被引進也是在東莞與高校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平臺電子科技研究院。
“新型研發機構為東莞打造的聚集高層次人才平臺,營造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氛圍。”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告訴記者,研究院在東莞創辦6年多來,技術研發團隊從30人擴充到600多人,引進人才中不乏“千人學者”、海外知名高校教授。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東莞的經濟發展是持續的,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是動態的,需要多少高層次人才,很難去做一個靜態的判斷。不過,關鍵不在于是否有一個固定的人口最優結構,而是東莞需要形成可持續的,吸引高層人才進入東莞的環境和用好用活人才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