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幾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去年,全年人才凈流入率繼續保持在全國城市前兩名,其中,制造業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首位,新增各類人才21.9萬人,總量為263.1萬人。
數據見證成長,也折射差距。對標深圳、杭州、蘇州等同類城市,我市依然存在著“頂尖人才缺口難補、中高層次人才支撐不足”等結構性短板。如何使人才引育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同寧波高質量發展相匹配,仍需要我們以“高精尖缺”為主攻點,找準突破路徑,激活創新活力。
用產業鏈吸附人才。寧波不但有鹿特丹式的港口優勢,也有漢堡式的制造業根基,還有紐約式的區位條件,雖然近年來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幾年穩居世界第一,但影響力遠沒它們大。筆者以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寧波舟山港只是運輸港,而非貿易港。運輸只是中轉,掙的是“搬運工式”的苦力錢,而貿易則有幾何級的衍生輻射效應,差別之大可想而知。這折射的是寧波港航貿易、港航物流人才缺乏問題。
產才融合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法寶,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徑。寧波既有文具、模具、服裝紡織、家用電器、石化等傳統產業,又有高端裝備、新材料、港航物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產才融合”有基礎、有條件,產業鏈引才有需求、有市場。我們應切實打好“產業鏈”引才這張牌,變政府單向引才、企業單個引才為產業集聚引才、產城融合聚才,以肥沃豐厚的“產業土壤”吸引更多創業創新的種子落地生根。
用政策鏈激活人才。人才項目從引進落地,到生根發芽,再到開花結果,有其自身的“成長周期”。努力縮短這個周期,讓人才項目切實走出“達爾文之海”,人才生態至關重要。我們要有“放水養魚”的思維,敢于花血本、算大賬,在營造人才發展“小氣候”上懂得真情投入、舍得真金白銀,特別是在政策制度上要敢于探索突破,敢于將政策紅利向高技能人才、中層次人才釋放。應全面落實我市在全國率先出臺的《職業技能培訓條例》,完善市場化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健全“港城英才”評選制度,讓人才有更豐厚的價值回報;應積極搭建“才富”對接橋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科技、人才、金融、稅收等領域政策,引導產業基金投向各類創客人才,全面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