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常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大成效,但還存在產業結構不優等諸多問題,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面臨嚴峻挑戰。貫徹《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三位一體’戰略行動綱要,是增創競爭新優勢,明確發展新定位,履行歷史新使命,凝聚升級新動能,促進穩增長、調結構的有效途徑。”常州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智能裝備表現搶眼
到2025年,常州將基本建成基于創新創造、智能智慧、可持續、包容性的制造新模式。
近年來,常州市著力在智能制造上有所突破,先后出臺“工業千企升級”五年計劃、“三位一體”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戰略,重點推進五大產業升級,在規模和質量上都有突破。據了解,常州市工業經濟“三位一體”戰略是指:通過十大產業鏈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雙百”行動計劃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培育“十百千”創新型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目前,“三位一體”戰略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常州裝備制造業占全部制造業的比重超過40%,智能電網、軌道交通裝備、現代農業裝備、光伏和機器人、石墨烯、基礎零部件等產業,已成為具有區域標志性的優勢特色產業。智能電網產業優勢突出,變壓器市場占有率居國內之首;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國內領先,東風系列內燃機車為中國鐵路大提速作出突出貢獻,軌道交通牽引系統和內裝飾列全國前茅;現代農業裝備產業特色明顯;基礎裝備制造產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國內一流。
按照預期目標,常州市爭取到2020年,制造強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兩化融合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重點領域應用取得明顯進展,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總指數達到98。企業普遍依托工業互聯網開展協同創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務,建成200個智能工廠(車間)。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占制造業比重達到40%,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成效顯著,制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生產性服務業占現代服務業比重達到58%。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集團),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到20家,超千億元1家。
到2025年,常州力爭躋身中國智能制造一流名城。基本建成基于創新創造、智能智慧、可持續、包容性的制造新模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重點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
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工程已成為常州下一步重點工程之一。常州將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
常州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常州市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促進產業升級方面,將著力提升全社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促進信息技術廣泛深入應用,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一方面將深化企業智能應用,建設一批智能工廠(車間)。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術在制造類企業中的集成應用,促進先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提高企業在工藝流程改造、在線檢測、質量性能提升、營銷服務等領域的系統化整合能力,實現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監控,構建智能化、網絡化的生產系統。培育智慧型企業總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龍頭骨干企業和國際化信息技術企業,支持企業參與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智能基礎設施、智能產品、智能技術和智能設備等。研究制定智能工廠(車間)建設標準和認定辦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車間)。另一方面將完善智造支撐體系,實施信息創新服務。完善“網+云+端”(工業寬帶、工業云、工業智能終端)的工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組織開展大中型企業寬帶“企企通”工程、工業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高帶寬專線服務,優化“工業云”、“企業云”、中小企業“e企云”等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工業信息基礎設施網絡與服務“進企業、入車間、聯設備、拓市場”。實施工業云創新服務試點,推進軟件服務、制造資源、標準知識的開放共享,培育社會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強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聯網等綜合化標準體系建設,培育發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工程已成為常州下一步重點工程之一。常州市將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應用,推進互聯網技術和制造業技術的結合,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突破控制系統、伺服控制技術、自動識別等智能制造關鍵部件。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高端裝備領域,研制并示范應用一批高端智能化裝備,促進示范應用單位與研制單位的技術合作,提升自主創新重大裝備的質量可靠性。大力發展關鍵設計工具軟件、數字化設計和仿真分析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等,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中介服務機構。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智能化改造,組織創建示范智能工廠(車間)。預計到2020年,常州市60%以上大中型企業將實施數字化制造,80%以上大中型企業通過互聯網開展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