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日報》刊發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署名文章《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構筑產業創新高地》,介紹了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方面,我市努力探索出的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泉州路子。本報今日予以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泉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黨管人才,以“數控一代”試點示范、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大力激發“產學研用”結合體制機制本身的創新,致力解決人才技術、創新要素積累不足歷史問題,努力探索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泉州路子。
實施“平臺+項目+人才”計劃。泉州是制造業大市,創業基因積淀深厚,技術成果和人才大有用武之地。著眼解決技術成果供給與需求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廣“公辦專營、民辦公助、企辦補貼”模式,動員市內外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人才攜手創辦新型科研機構,整合建設10個以上“國字號”創新大平臺,支持縣域建設100家公共技術中心、實驗室,第一時間實現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轉化。目前,全市建成國家數控分中心等33個高端平臺,集聚1000多位專家、30多位院士,推動大量技術成果“接地氣”;晉華集成電路依托臺灣研發中心,招聘美日韓、臺灣等地技術骨干100多名;開展“院士專家咨詢服務團來泉考察”、“海智”專家泉州行、海外博士海西行等活動,借助“中關村科技服務業產業聯盟”,以“團隊+項目”“星期天工程師”形式,組織專家到千家企業提供研發、咨詢服務,實現企業創新轉型與人才施展才華互動雙贏。優化產業創新生態,建成眾創空間59個、聚集創客5000多名,各縣域正規劃建設1至2個產業定位明確、政務服務高效、達到3A級以上景區標準的產業社區、特色小鎮,積極探索產城融合新樣板。
用心營造拴心留人“大環境”。按照“條”與“塊”結合、“普惠”與“優待”結合,鼓勵各地做大做強人才項目、活動品牌,打造精準、動態、區別化的政策包;針對高端項目、研發平臺、技術攻關等需求,探索量身定做、“一卡通”、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等服務措施;推出限價房、人才公寓、國際小區、超市民待遇、補助獎勵等,讓各類人才安家安心;發揮政府資金乘數效應,減少直接補助補貼,逐步轉向為各類創新主體增信、分險,將市本級產業、科技、教育專項經費的20%納入市人才專項資金統籌安排。
強化專業群與產業群對接。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崇尚技能的勞動價值觀,推動本地19所高校與450家億元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組建職業院校聯盟,建設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訓基地、福州大學微電子學院等,推廣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引導校企共建職教集團、實習基地,實現招商與招生、投產與就業同步。
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創新是“放”出來的,不是“管”出來的。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在研發自主權、經費預算、兼職兼薪等方面采取更務實靈活的措施,探索項目單獨核算、股權激勵等,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同時,完善服務,盡力幫助科研人員,讓他們騰出手腳專心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