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的關系。建設產業性公園城市,突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演進趨勢的一項系統改革。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使成都郫都區的城市空間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態、運行方式和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
郫都作為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城鄉治理轉型等重大機遇和挑戰。生態價值和人才資源價值為何轉、如何轉、轉成什么樣?一場探索產業性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城市發展之路在郫都區正鋪展開來。
今年3月底,郫都區與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正式簽訂共建人力資源協同示范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郫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人力資源價值轉化上,郫都區正打通校地企人才資源價值轉化“三個通道”、提升校地企人才資源價值轉化協同“三大平臺”、營造校地企人才資源價值轉化“三大環境”。同樣,對于生態價值轉化,郫都也給出了4條路徑:資源筑底,涵養生態本底價值;產業植入,激活生態多元復合價值 ;綠脈融城,提升城市生態宜居價值;引流拓客,激發生態品牌價值。
郫都通過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和通道,遵循“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將生態建設與人居環境、產業功能區等有機融合,創新包裝生態產品,推動生態產品產業化,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人居價值、社會價值綜合轉化,不斷鞏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底色”,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無論是人才資源轉化、還是生態轉化,郫都區都立足自身特色,瞄準生態經濟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培育和引進人才,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根據郫都區出臺的《成都市郫都區鄉村振興特色產業(10+3)發展綱要(2019—2023年)》,在未來5年聚力發展川菜及郫縣豆瓣、花卉苗木等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完善科技創新、智能農機、冷鏈物流三大特色產業發展支撐體系,推動現代特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產業才能興旺,鄉村才能振興。”參與編制《綱要》的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朱永清介紹,到2023年,郫都區將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基地10萬畝,實現10大特色產業產值485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8.2%以上。
碧波蕩漾、飛鳥蹁躚——目前,郫都區菁蓉湖公園主體已經順利完成,即將正式開放。
作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核心承接地,由“一湖兩河”為生態核心要素的1500余畝的菁蓉湖城市公園輻射范圍甚廣——其所在區域內聚集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各類新經濟和雙創企業1300余家,孵化器(眾創空間)72家,電子信息產業人才1.2萬余人。
人才選擇了生態,生態滋養著人才、催生出新的產業。郫都按照構建產業生態鏈生態圈思路,促進一二三產業橫向耦合,實施大地景觀再造,建成串聯特色鎮、產業園區、川西林盤的綠道網絡體系,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實現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形成了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躋身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鄉村旅游持續蓬勃發展,促進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人才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兩個轉化”,也正形成提升郫都區城市競爭力和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