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前奧運冠軍鄧亞萍4日在北京吐露新煩惱:如何為剛剛成立的“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尋找好項目和好團隊?
5歲起學習乒乓球的鄧亞萍是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位奪得4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14年乒乓生涯用“輝煌”二字形容毫不為過。退役后,她曾于海外名校留學,擔任過體育官員、媒體人,受聘于若干高校,質疑聲伴隨其間。如今,鄧亞萍又加入體育產業的大軍。
在當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體育產業論壇上,鄧亞萍透露了自己的最新動態。自稱“投資領域新兵一枚”的她10月末與河南省政府成立了“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項目規模50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期規模5億元。但這些錢投給誰成了鄧亞萍的煩惱。
“以前我們做的是體育事業,我們有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和教練員,但是體育產業的復合型人才不足。我們也看了很多項目,但是好項目、好團隊比較難找。”她表示,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這一字之差也許就差在體育產業上,當下專業人才匱乏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大問題。
作為體育人,鄧亞萍對中國的體育產業有自己的理解。“國務院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社會、資本市場都動起來了,但是大家都賺到錢了嗎?”鄧亞萍直言,雖然公司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標,但盈利是維持公司持續發展的動力,“從這一點來講,我認為中國體育產業是喜憂參半”。
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在2016年繼續“井噴”,數量向400場狂奔。但鄧亞萍認為,賽事運營和賽事組織目前仍然非常困難,包括贊助商對媒體的需求、賽事轉播等方面。她認為,老百姓不僅僅是賽事的參與者,還應該對體育產業有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