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的增長動力日益減弱,必須大力推動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才能實現爬坡過坎、行穩致遠。”綦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搭建各類創新平臺為企業服務
又到歲末,公司平穩發展一年,讓李江很高興。
作為重慶松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江深知創業的不易。松匯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生產、經營新型建材的小型企業。成立初期,公司的資金壓力較大,通過綦江區政府開展的“助保貸”業務,成功貸到了1500萬元,緩解了資金壓力。
“因抵押物不足,小微企業貸款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綦江區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相比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規模小,可抵押資產較少,而銀行風險控制嚴格,通常要求企業提供抵押擔保,這就讓小微企業比較為難。而“助保貸”業務平臺的搭建,在為企業提供一定擔保的基礎上,由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的風險補償資金共同作為增信手段,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經濟下行的大環境,讓不少企業都深感壓力。特別是對于綦江這樣一個老工業基地而言,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的壓力尤甚以往,尤其需要政府搭建發展平臺。
綦江順應形勢,積極為企業服務。例如,融資方面,區政府連續設立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轉貸應急周轉基金、企業發展基金等多個基金,幫助企業提供擔保和投融資,這些政策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例如,企業發展基金自去年9月推出以來,轉貸周轉借款達到5598萬元,解決了17筆銀行貸款企業的燃眉之急。
研發方面,該區制定出臺科技創新扶持、科學技術獎勵和專利資助等方面政策。區財政投入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1829萬元,科技創新資金550萬元,全區科技研發經費投入達2.1億元。
此外,區政府還引導企業摒棄“只有專門的科研機構才是創新主體”的認識,指導他們包裝科技創新項目,爭取國家和市級支持,增強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種種政策讓新老企業迸發出干事創業的熱情。去年,該區企業申請專利占全區總量九成以上,在創新驅動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吸納和激勵人才形成創新氛圍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綦江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關注點。在這方面綦江提出3個解決方案。
一是引進。即緊緊圍繞全區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采取項目合作、技術開發、科技咨詢、學術交流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大力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以及急需的緊缺人才等,做到招商與“招才”并舉、引資與“引智”并重;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醫療服務、住房購置以及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二是培育。即采取建設博士、碩士工作站以及探索校企聯合培養等方式,造就一批“土生土長”的科技人才。
三是完善以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支持用人單位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鼓勵企業對科技人員實施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推動創新成果與個人利益、企業效益緊密結合,讓各類人才充分發揮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