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回民區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優勢,牢固樹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找準方向、定好“調子”,以創新為“引擎”,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開發與發展,重點推動了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融合,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城區。
回民區堅持以城市風貌“精品化、人性化、景觀化、民族特色化”為目標,以制度作為強有力的保障,落實好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讓更多涉及文化產業的企業享受到更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氛圍。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充分依托資源優勢,著眼長遠,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培育文化品牌,多出文化精品。
伊斯蘭建筑特色景觀街,就是回民區濃郁民族特色和現代氣息的一大亮點。2006年、2007年分別被評為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點之一和呼和浩特“新八景”之一,2008年摘取了“聯合國人居署迪拜國際最佳范例(中國)設計推動獎”的桂冠。回民區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后新城道、寬巷子進行了具有伊斯蘭風格的道路和街景整治改造。這幾條特色景觀街交相輝映,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生活居住環境,成為首府獨特的風景。
在文化產業發展上,回民區通過積極招商引資,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入文化產業開發,共同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幾年來,回民區先后建設了阿拉伯宮、蒙亮民族旅游商品研發展示中心、蒙亮文化演藝廣場、段家窯影視基地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圍繞成吉思汗大街正在建設的內蒙古廣電數字傳媒中心,規劃了呼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結合老舊廠區改造,引進內蒙古電影集團(北疆)文化產業園項目入駐原閥門廠,投資約5億元,建設集幼兒教育、特長培訓、少兒體驗、標準電影院、工業文化留存、書城等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體驗場所。同時,引進了北大青鳥等大文化項目的入駐。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帶動回民區文化服務功能的加強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長期以來,回民區高度重視回族歷史以及文化、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致力于回族歷史資料的搶救挖掘與搜集整理工作。同時,積極挖掘、整理、申報具有回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回族婚禮、回族武術、回族舞蹈、回族服飾、回族特色食品小吃等項目。
在推進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回民區將“文化+”理念貫穿到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推動文化產業各門類之間以及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大青山生態旅游帶和建設大青山生態公園的有利契機,通過產品建設和品牌培育,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以烏素圖召、趙長城遺址、段家窯影視城、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等項目為依托推進文化與歷史融合。以成吉思汗西街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和閑置老舊廠區為依托,規劃發展藝術創作、影視制作、動漫游戲等產業,推進文化與互聯網融合、與現代服務業融合。
生態為本,文化為魂,服務為用,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契機,下一步,回民區將通過政策推動、資金扶持等方式,充分調動文化企業的積極性,深入發掘第一、二產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契合點,積極探索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快速對接、完美融合、多方共贏的發展模式,推動回民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