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工業根基如何牢筑?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從年初開啟工業“競進拉練”活動,到成都制造2025規劃揚帆起航,成都工業在四川“項目年”一路疾馳。
數據為證:去年1-11月,成都完成工業投資2076.2億元,同比增長40.7%,增速分別高于全國37.3個百分點、全省30個百分點,增幅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全省市(州)中排名第1位。
賽出速度
去年12月16日,中國銀隆(成都)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在新津破土動工,這一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從簽約落戶到進駐開工,用時不到4個月。
更亮眼的例子莫過于神龍汽車成都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23個月,令業內嘆為觀止。
2016年,“成都速度”一詞頻頻亮相成都“工業圈”。對速度的渴望,出于對自身“短板”的準確認識:成都工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未超過50%。狠抓工業,成為成都全市上下共識。
為此,成都從去年起創新開啟工業“競進拉練”活動,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區(市)縣負責人走產業園區、工地,對標先進,學習經驗。在去年1月21日的首次活動上,因為快速有效地推進中國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新都區得到成都市有關領導的“點贊”:這種“敢于下狠勁去干”的精神“希望大家學習”。
差距帶來動力,動力帶來成效。統計顯示,去年1-11月,成都14個省級重大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72.9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240%;417個市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747.3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142.9%。
產業并進
2016年末,成都迎來過一場“大考”: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院士、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朱高峰帶隊,對成都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工作進行評估。在評估會上,專家代表用熱烈掌聲為成都投出贊成票。
而過去一年,這樣的“點贊”,在成都制造業領域頻頻閃現。
有為“止滑回升”點贊。去年1-11月,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增速由年初的-2.4%提升到4.8%。成都澎湃而興,定下萬億產業抱負:整個IT產業更要在 2020年力爭總規模達到10000億元,建設“世界軟件名城”。而紫光集團的到來,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注入了又一支“強心劑”。
也有為“百舸爭流”點贊。去年1-10月,成都汽車產業同比增長15.6%,實現汽車產量93.57萬輛,同比增長18.3%;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速,呈現出百舸爭流的局面。
展望2017,新的“集贊”亮點,或將閃現于汽車產業:去年“西博會”期間,吉利控股集團與成都市簽下355億元的投資合作項目,包括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落戶138億元新能源汽車,在成都經開區落戶112億元的沃爾沃SPA平臺項目,以及105億元的吉利BMA乘用車項目。
構筑空間
去年12月30日,一汽-大眾成都基地傳來喜訊,該基地第70萬輛汽車下線,創造了一汽-大眾25年來單一工廠生產汽車的新紀錄。
作為成都發展大工業的“國家級”龍頭之一,去年上半年,成都經開區整車生產量為52.4萬輛,首次半年突破50萬輛大關,預計全年將順利突破110萬輛大關。
在空間載體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有效規劃利用,讓空間載體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去年來,按照“大園區承載大產業,小園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成都科學規劃了龍泉山東側工業發展走廊,加快構建以成都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成都經開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新區)為龍頭,N個近遠郊區(市)縣為主體的“3+N”工業發展大格局,并規劃了“大創造”“大智造”和“大車都”工業板塊,力求形成龍頭引領、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