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些企業正在嘗試用全新方式從海外“引智”。他們大膽地從發達國家招募高級技術人才,并將他們留在當地施展才華。這樣的“引智”潮流同時催生出新的知識服務業態,從而使得上海的科創生態更加多元,國際化和開放程度更高。
海外招兵海外“養”馬常明是上海一家新興無人機導航技術公司總經理,入駐在張江高新區(即“大張江”)閔行園。目前,公司總人數不到50人,但海外研發團隊規模卻超過了10人,分布在多個國家,多數都非華人。常明說,他們正在自主開發工業級無人機,希望通過提升技術門檻讓自己擁有足夠寬闊的“護城河”。為此,他們根據產品路線圖和關鍵技術點,從現有研發力量的薄弱環節入手,在全世界尋找技術骨干。
受益于大張江海外人才預孵化項目的服務支撐,常明在半年之內就招募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海外人才隊伍,涉及多個技術門類,其中一些人員具有在海外大公司任技術帶頭人的實力。他們與公司簽訂正式合同,平時就在原先生活的城市,工作中根據上海方面的安排推進研發。他們在海外所取得的成果,都通過規范的方式完成法律手續,由上海方面享有知識產權,因此完全可以說是自主創新。
常明說,之所以不要求這些人才回到中國工作,是希望讓他們留在原先的技術土壤里,防止被迫“移栽”后與最新技術動態產生隔膜和時差。
這樣的嘗試不是孤例。在大張江黃浦園,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王泓然博士領導著一個組織工程項目,作為公司的技術領袖,他每年在上海工作三個月,將來會視公司發展情況決定是否增加來華時間。在張江“醫谷”,初創公司鑫宸醫療正在研發能精準狙擊腫瘤的療法。其技術核心也同樣身在海外。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年前,因為看好精準醫療,他們一方面在上海組建團隊,另一方面也在全球尋找人才;最終說服了一位身在美國的知名專家加盟,出任首席科學家。如今,他每年在上海的公司工作半年左右,隨后通過互聯網越洋指導實驗。為加速研究,他已在美國招兵買馬,組成了一支小型研發團隊。
人才、資本跨境對接熱情的雙創氛圍、進取的風險資本、越來越完備的創業生態,加上一些成功的創富故事,過去一兩年,中國高科技產業在全世界留下了“充滿機會”的印象。
2015年9月,張江高新區依托上海敬元公司啟動了海外人才預孵化基地專項。大張江本意是為高端技術人才(特別是華人)回國創業“熱身”,讓他們先在海外對項目做一定孵化,等具備一定成熟度,同時也熟悉了中國市場的情況后,再回張江做大。因此稱其為預孵化。得到張江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后,敬元公司在歐洲、北美和亞洲先后設立18個聯絡點,借助當地科技圈的人脈,尋找愿意與中國對接的技術創業者。不過,大家漸漸發現,值得張江關注的未必只有狹義的預孵化項目。實際上,一方面海外許多人才苦于找不到創業機會,而中國風險投資人很愿意從項目早期就介入,并扮演主導角色。長期在默沙東公司負責技術轉移的陸健向記者強調:“科學無國界,研發也是如此。”他表示,在美國,生物醫藥領域有許多才華橫溢的華人科學家感覺自己未充分實現價值,期望在不回國的情況下,能與國內資本合作。而且,綜合考慮國內外研發的現實條件以及人才的需求后,許多企業和投資人并不苛求海外人才全職回國工作。他們希望對方能留在創新一線,為此,甚至愿意為其在國外購置一些研發設備,或是定制實驗室。由此,只要是中國資本與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對接,慢慢都被張江視為廣義的預孵化。
助力攬才創新服務隨著境內外科技創業資源的頻繁對接,他們對相關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無論是國內企業、投資人,還是身在海外的人才,都需要一個中介方來發揮類似黏合、潤滑的作用。這很快催生出一個新的知識服務業態,而張江海外人才預孵化項目的承接者敬元公司就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
常明告訴記者,他們在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找無人機所需的人才時就很清楚,自己要的就是一些能夠站上金字塔尖的那一小部分人。這些人可能很低調,怎么找到他們,如何與他們打交道,作為一家中國公司并不太了解。通過引薦,他們找到敬元公司,很快嘗到了甜頭。
據了解,敬元公司自主開發了基于專利文獻的挖掘技術,能夠根據企業需求,在幾天之內為其篩選出該技術領域最突出、最對口的知識產權擁有人名單。企業在確認這份潛在的攬才清單后,敬元會再通過其全球聯絡點找到那個人。整體上,在引進海外高端技術人才中,敬元的視野比資本更廣,對技術的了解比獵頭更專業,操作起來比政府更靈活。
事實上,除了找人,敬元還經常要為企業和人才的對接提供“保姆式”服務,比如為海外人才在中國公司內的薪酬結構和激勵機制提供咨詢意見等。董事長周曉宇說,大張江的項目資助只能抵扣一部分成本,但對他來說,在對接國內資本和海外人力資源的過程中,他們實際上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在優秀創業項目的最早期與其接觸,對其深入了解,并判斷是否具有投資機會。他說:“這是一條和其他VC(創業投資)或者PE(私募股權基金)不同的路。”針對產業界海外攬才的需求,張江園區也希望進一步完善環境,形成良性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