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才本來就缺乏,再加上人才流失,嚴重制約了山西的經濟發展。2017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一流的人才政策,那么這些政策相較于往年有哪些變化?又會帶來哪些機遇?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部分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
優化人才盡其才的環境
報告內容:取消機關事業單位控編進人卡和進人計劃卡,全面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改革人才評價制度,取消附著在職稱評聘上的非專業條件和限制性要求,試行評聘分離制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為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做了很多部署,這對如何用好現有人才、如何引進高技能人才都會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邢國明深有體會地說,“人才對我省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以前引進人才時會有很多制度上的障礙,比如編制、待遇等問題,這都是制約人才‘走不進來’的因素,而現有人才因為職稱問題也另棲他枝。”
如何才能補齊人才短板?從事多年僑聯工作的信秀蓮有著豐富經驗,“要留住人才就得讓人才有用武之地,讓有能力的人在專屬崗位上發揮作用。”在她眼中,人才不分三六九等,只要有技能就是人才,而且要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我省有許多工匠型高技能人才,他們學歷不高,但有真本事,這就是人才。”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王滿春,他認為山西要走出當前人才困境,首先要有人才戰略思維,在全省大力營造良好的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環境與氛圍,使現有科研人才、創業團隊能夠在轉型綜改中放手搏擊、建功立業、施展才華。其次,通過地方立法,出臺配套的鼓勵人才的政策法規,從立法層面保護人才盡其才,從制度方面保障人才創新、創業。
深入推進校企協同創新
報告內容: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戰略,核心是科技創新,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驅動靠教育。作為科技與人才的結合點,高等教育責無旁貸。“我省要培養和引進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要加大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并合理利用。”信秀蓮說。
邢國明表示,原來普通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大多數是重理論而輕實踐甚至無實踐,現在的高校不同了,通過對教育模式的不斷摸索也相繼轉型,即轉向培養實用性、技能型人才。這些技能型人才要依靠學校的創新創業平臺來完成,而學校創新創業平臺也要依托企業支持,校企合作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王滿春說,校企合作不僅為企業針對性培養人才,還有針對性地培養出“有市場”、社會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還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學校利用企業設備搞研發,企業利用學校場地培養人才,讓學校和企業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
實施一流留人政策
報告內容:開展高層次人才年薪制、項目工資制、協議工資制、績效工資制試點。用好本土人才,引進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為他們解決好配偶就業、子女就讀、住房保障等后顧之憂。
山西“農谷”是以山西農大和省農科院為支撐,打造山西現代農業政策、科技、人才、資本的聚集地和農業轉型升級的龍頭示范區。在“農谷”建設中,面臨著如何引進高端人才問題。邢國明表示,我省當前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非常緊缺,這嚴重影響了學科專業的發展。
如何扭轉這個局面?信秀蓮說:“我省面臨的人才問題是留不住。”她建議,我們要用感情留人、服務留人,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這需要我們換位思考,只有為人才解其難、排其憂、暖其心、順其氣,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王滿春也建議,繼續加大人才隊伍的培育培養力度。建議政府每年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積極引進稀缺人才,投入足夠資金重點培養一大批轉型綜改所需求的人才,使人才成為轉型發展第一資源,為創新驅動、振興崛起提供強大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