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人才工作是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工作,是新時期黨組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隊伍建設是人才發展的中心任務。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各領域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下面就從自己的工作實際出發,談幾點思考。
一、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創新
體制機制決定人才隊伍的創造力和競爭實力。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樹立大教育、大培訓的觀念,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建立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優化教育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2.創新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對人才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價,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不惟學歷、職稱、資歷、身份,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完善重在業內和社會認可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加快推進職稱制度改革,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堅持在實踐和群眾中識別人才、發現人才。充分發揮一流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的作用,建立舉薦人才制度。
3.創新人才流動配置機制。人才合理流動是實現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途徑。首先建立統一規范、更加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健全人才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制,進一步促進人才供求主體到位;大力發展人才服務業、發展專業性、行業性人才市場,健全專業化、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進一步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建立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人才之間的互通機制,完善各方面人才順暢流動的制度體系,開展選拔社會優秀人才進入領導崗位試點,加快建立支持各方面人才流動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強對人才流動的宏觀調控,引導各類人才合理分布,推動產業、區域人才協調發展,促進人才資源有效配置。
4.創新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完善的分配、激勵、保障制度,是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重大方針的本質要求。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結合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逐步建立綜合體現工作職責、能力、業績等因素,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適當拉開不同職務和級別之間的收入差距,增強級別的激勵功能;收入分配政策向特殊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積極探索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形式和辦法。
結合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短期激勵和中長期激勵相結合、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原則,將經營者薪酬和其責任、風險和經營業績直接掛鉤。在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經營者年薪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實行期權、股權激勵。探索建立人才資本及科研成果有償轉移制度。
5.建立規范有效的人才獎勵制度。堅持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激勵作用。
6.建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形成基本保險、補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個人儲蓄保險和商業保險等多層次的保險體系;支持用人單位為各類人才建立補充養老、醫療保險;建立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社會化體制,維護各類人才的社會保障權益。
二、各類人才的培育和引進
1.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新產業的開拓者,是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推行:(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2)加強領軍人才、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加大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力度,組織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推進“百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人才項目。(3)注重復合型人才培養。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觀念,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和資助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重視企業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推進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4)發展創新文化。倡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營造科學民主、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建立健全科研誠信體系,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
2.培養開發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經濟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社會結構轉型進一步加快,各類應用型人才緊缺狀況越來越突出。有關預測表明,未來十幾年,我國在涉外會計、涉外律師、涉外金融服務、同聲傳譯、精算、數字媒體、物流等缺口很大,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26%,而美國為6.02%,日本為4.95%,法國為2.87%,德國為2.86%,英國為2.83%。我們應緊緊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3.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要在培養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同時,統籌推進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為核心的黨政人才;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以戰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加快推進企業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以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打造宏大的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形成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實現人才工作協調發展。
4.加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當今世界已進入人才競爭全球化時代。迄今為止,由20多個主要發達國家制定了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啟動100余項專門計劃,在全球范圍內爭奪高層次人才。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積極參與全球人才競爭,堅持自主培養開發和引進海外人才相結合,統籌開發利用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開放的政策,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堅持以用為本、才盡其用,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的積極性。尊重科技人才創新自主權,讓海外高層次人才更多地參與項目管理決策、牽頭承擔重大課題,領銜重大產業攻關項目。積極鼓勵和支持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戰略性新興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創造一流技術、一流企業、一流品牌。堅持拴心留人,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引進用好人才,需要用心用情,幫助人才了解國內情況、提供資金支持、疏通成果轉化渠道,解決后顧之憂。
做好新形勢下人才工作,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