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聞名的城市。開放使它走向世界,并融入國際經濟之中。但就目前而言,深圳國際化的腳步并未追趕上開放的翅膀,而建立完善的國際人才引進制度法規,則是這座一直視創新為生命力的年輕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深圳作為中國率先改革開放的城市,它的開放性和國際化恐怕無人會質疑。按照聯合國城市國際化指標測算,深圳市目前處于國際高級標準的80.21%水平,正在從國際化中級水平向高級水平邁進,而且深圳市在人均GDP、人均電力消耗量、萬人擁有乘車輛等指標上均具有相對優勢。
但同時我們還應該關注另一指標體系,那就是美國全球智庫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的調查統計報告,這個報告從五個維度(商業活動、人力資源、信息交換、文化經驗、政治參與)來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化水平,其結果是:2016年,香港國際化程度連續9年穩居全球第5位,并且是中國高居榜首的地區;北京第9位;上海第20位;深圳第83位。當然,詮釋這組數據變動的角度很多,不同的角度會給出不同的解釋;帶來數據變動的因素也很多,不同的因素會給出不同的理由和結論。但我以為,這組變化的數據應該引發以改革開放起家的深圳認真思考。
國際化的城市一定是一個開放性的城市,但一個開放性的城市,未必一定就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城市。目前深圳開放領先,而國際化不夠,關鍵在于尚未真正完成由經濟先行走向全面發展的積累進程
人們通常用對外開放度來說明一個國家和地區,或一座城市的開放性,具體表現為市場的開放程度。對外開放度又分為名義開放度與實際開放度,它們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對外開放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名義開放度是指一國或地區經濟的市場開放度,一般選擇外貿依存度,即以進出口總額與GNP 或GDP 之比來衡量。實際開放度是指制度開放而言的。
深圳一直是一座名義開放度相當高的城市,無論外貿總額還是其占GDP 比重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即便呈現結構性下滑的2016年上半年,也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2009年,國家海關總署推出全國外貿依存度城市排名,深圳一直位居第一,且在2007年、2008年遠高于上海。但是,若用聯合國城市國際化指標來測算,深圳在很多關鍵性指標上還相差很遠,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深圳處于中級稍高一點的位置,相當于國際高級水平的48%,這意味著城市富裕而百姓并未同步富裕。再如,在入境旅游人數占本地人口比例方面,深圳只有19%,還沒有達到國際化初級水平40%的標準。同時,深圳的外匯交易量和FDI占本地投資比例也均處于相對劣勢,前者處于國際化城市初中級之間,相當于國際化高級水平的33%;后者亦處于國際化城市的初中級之間,相當于國際化高級水平的41%。這些都說明深圳在一定程度上仍處于政策性開放所形成的外向型經濟發展階段,并沒有真正從體制機制上走向由制度開放所形成的開放型經濟形態。
另外,如果說開放性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那么國際化則是一個既包括經濟,又包含政治、文化、制度、人文的綜合概念。開放度會展示一個國家或城市物與價值的國際間流動,但是,當物的背后缺失文化的交流與價值的包容時,那就會處于開放但并不國際化的看似悖論的尷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