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以文化定輸贏。當前,昆明提出要打造五大城市品牌之一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設的路徑、模式何在?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鮮明個性的城市化路子,讓城市現代化與歷史文化遺產和諧共生?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高標準、精細化的規劃中找到切實可行的答案。
三大工程保護好活的歷史
昆明,云南省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無疑,這都是昆明的驕傲,但昆明也在經歷著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環境交通壓力不斷增大,城市的發展使得老城原有的空間尺度和肌理不斷發生變化等問題。
一方面是構建現代化城市必須經歷的城市建設、擴張;另一方面是守著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可以預見,在一定時期內,昆明歷史城區的建設總量仍然會呈現持續慣性上升趨勢,保護利用與開發建設的矛盾仍然存在。
一個觀點已經達成共識:既要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又要將文化資源轉變為城市發展的助推器。但具體怎么做?這無疑在考驗著執政者和相關部門的智慧和用心。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首當其沖地就是實施名城保護工程,全面梳理老城的歷史記憶、古城符號和昆明元素,彰顯古城風貌。”市規劃局副局長敖梅介紹,具體分成三個層次:由里到外,第一個層次是“三山繞一湖、城軸帶相連”的保護工程。“三山”指五華山、圓通山、云大山;“一湖”指翠湖;“一城”指原明清云南府城的城廓,舊址為青年路、南屏街、東風西路、圓通公園內道路與云南大學東門內道路;“一軸”指正義路、三市街、文廟直街、文明街以及沿線歷史文化遺存要素形成的城市軸帶;“一帶”指圓通山、翠湖、篆塘、大觀河、大觀樓形成的“山、湖、城、河、樓”的歷史文化景觀帶。昆明歷史城區保護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
第二個層次是在環滇池地區實施“四山、六河、一湖、一城、一個特色村鎮體系、七片文化遺產聚集區”的保護工程。“四山”指金馬山、碧雞山、長蟲山、玉案山;“六河”指盤龍江、寶象河、馬料河、金汁河、銀汁河、海源河;“一湖”指融合了優美自然風光與沿岸豐富人文景點的滇池;“一城”指明清云南府城所在的昆明歷史城區,為環滇池地區的文化核心;“一個特色村鎮體系”指環滇池地區內價值與特色鮮明的歷史村鎮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包括若干少數民族特色和民居特色突出、山水環境特色突出,具有獨特人文內涵、獨特歷史淵源的村鎮;“七片文化遺產聚集區”指西山、金殿—黑龍潭、官渡、呈貢、海口、昆陽、晉城等文化遺產聚集區。環滇池地區保護總面積約2180平方公里。
第三個層次是在市域內實施“一區、兩線、四片、多點”的保護工程。“一區”是環滇池地區,為整個市域的保護核心;“兩線”是明清古驛道、滇越鐵路兩條重要文化線路在昆明市域內的段落;“四片”是石林、宜良九鄉、陽宗海、安寧溫泉等風景名勝區;“多點”是市域范圍內、環滇池地區之外的歷史村鎮等重要保護節點。市域保護總面積與城市總體規劃范圍一致,約2.1萬平方公里。
這三個層次錯落有致,分成不同的空間距離尺度,在彰顯了昆明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足可見其規劃用心。
無論是羅馬、雅典這樣的世界文明古都,倫敦、巴黎這樣的世界文化名城,或是京都、首爾這樣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都選擇了文化古跡融入現代都市生活的發展取向。如何讓文物古跡“活起來”,讓文物古跡“美起來、亮起來”?
敖梅表示,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全力保護古城的歷史文化風貌,通過原址復建、城市設計、景觀和夜景照明等,塑造原有格局要素,彰顯文化名城魅力。同時,穩步推進27處老舊廠房及老廠房拆遷后購置空地的改造利用,突出文創等產業發展,提升老工業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