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稅收、有就業,有創業,有成長,在帶動,有賦能,這就是電商等新經濟所具有巨大張力和強大動力。如此實在而光鮮的成績,又怎么會是傳統實體產業的“吸血者”,年輕人開網店又如何是“國家隱患,毒害實體經濟”,并將線上售假的主因,歸咎于電商打假不力,讓網絡平臺背負原罪。依此邏輯,若不存在電子商務,而采取傳統的模式,那么“天下無假”的目標就會得到實現。這種先入為主的邏輯,注定只有成為偏見。
偏見產生傲慢,若不能給電子商務進行準確的定位,給予其鮮明的身份屬性,則不利于消除認知上的短板,消解意見上的分歧,不能提高公眾認識,就無法培育良好的外部環境,給新實體經濟提供寬松的空間,讓其獲得相對公平的對待。認識是行動的先導,一方面,公眾或者消費者對電商的偏見,會讓電商背負過重的社會責任和輿論壓力,并成為預料之外的負擔;另一方面,宏觀政策若沒有明確而精準的定位,就難以有科學而合理的政策跟進,讓新經濟錯過良好的發展機會,并最終禍及整個經濟升級目標的實現。
若知名企業家,在看待網店和電子商務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若知名的學者,在看待經濟的虛實之上,都畫地為牢,非此即彼,則足以證明,在對待經濟的新舊之分、虛實之異上,應有更為全面而準確的引導與定位。把電商定位為新實體經濟,于當前而言,具有統一思想、明確認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意味著,政策方對新常態的下新經濟,具有十分清楚的判斷。將電商界定為新實體經濟,既消除了新舊之爭的歸屬爭議,又對新經濟進行了擴容與增量,讓電商的身份不再尷尬,也為傳統實體經濟的突圍,找到了最好的切入點和承載點。
國外的經驗,國內的實踐,都證明發展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在意識落后于現實的語境下,以新實體經濟為電商正名,其實是觀念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基礎條件。思想解放也是生產力。時下所開展的“新舊之爭”和“虛實之辯”,實為一場思想大解放的大討論。道理越辨越明,任何爭論都得以事實為依據,以趨勢為參照,并得出相對一致的結論。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力挺電商新經濟,到新實體經濟對浙江經濟轉型的巨大貢獻,及至對新實體經濟的重新定義,思想的轉變和認識的提高,必然為新實體經濟的發展賦予強大能量。
得到了統一的思想,亦意味著電商的發展有了更厚實的基礎,以互聯網思維和模式為核心要件的新舊融合,則更為高效與優化。實體經濟新舊之分帶來虛實融合,最終實現新舊經濟的協同發展,雙引擎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