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廣闊空間,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這是北京發展的功能定位與戰略目標,也是判斷北京經濟形勢的新坐標。市統計局近日發布工業、服務業領域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規模以上服務業收入增長15.3%,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趙弘表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的背景下,“北京經濟平穩開局值得點贊。”
高開:工業增加值增長9.5%
今年1至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高于上年全年增速4.4個百分點。從重點行業表現、市場預期以及需求變化趨勢看,工業增長的內在動力在增強。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0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實現利潤157.4億元,增長25%。“工業企業的收入和利潤表現,反映出企業效益有所改善。”趙弘分析。
工業內部結構在不斷優化。規模以上工業中,貢獻最大的是汽車、醫藥、電子等重點行業。1至2月,三大支柱行業增加值增速均在20%以上。從新產品看,新能源汽車、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等產品產量均實現較快增長,體現了北京作為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發源地的重要功能。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35家,2017年計劃繼續關停退出500家以上。“無論是疏解還是提升,都意味著經濟結構的劇烈調整。在做疏解減法的同時,必須保證一定的增長速度,難度可想而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原校長、教授文魁表示,北京在大力疏解中低端制造業的同時,實現了工業高開,質量穩步提升,這是非常不易的。
穩走:服務業收入增長15.3%
從1至2月數據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收入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3%,金融、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科技服務、居民服務業等行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北京的服務業不僅服務首都,更服務全國經濟轉型升級。”趙弘介紹,特別是會計、法律、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有相當一部分客戶來自全國,僅從技術交易看,一半左右服務京外各省市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此外,1至2月,北京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很快,主要投向交通、生態建設、能源等領域,正好契合北京治理“大城市病”的需求。“比如交通領域,目前北京地鐵在建里程超過350公里,創歷史新高,正在加快彌補北京軌道交通短板,形成更符合大都市要求的公共交通體系。”趙弘舉例分析,在能源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清潔能源替代與能源結構轉換加快,正對改善環境、改善民生發揮重要作用。
優升:總部企業數量凈增70家
阿里北方中心、百度、京東、滴滴出行、小米、美團點評……越來越多科技創新型的重點總部企業在北京落地生根,為全市“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新動力。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總部企業數量凈增70家,全市共有各類總部機構超過4000家。從產業分布看,第三產業占比超過七成;從行業分布看,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以及交通運輸等行業占比合計超過六成。
此外,總部機構資產占全市的比重超過七成,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全市的七成和九成左右,實現各項地方級稅收占比達到六成。
“北京一手抓疏解,一手抓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產業培育,實現發展動能轉換、發展模式創新和發展水平提升。現在看來,首都經濟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動力接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有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前兩月穩中有升的經濟發展態勢已初步印證了這一特征。”趙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