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區委召開三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總結分析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研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區委書記劉東豪在會上提出,要全力打造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區。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政府尤其是公務員隊伍要有創新發展意識。巧合的是,在上周的通濟時評中,我們也提到,在禪南順的競合當中,比追趕更重要的是創新發展意識。
如何激發公務員隊伍的創新發展意識,不僅需要培育一種氛圍,更需要發揮管理和考核機制的“指揮棒”作用。
近期,筆者在與禪城多個部門的接觸中發現一種“怪現象”。有部門負責人反映,一些項目成為重點工作之后,上級經常以督導的形式催促進度,讓人喘不過氣來。乍一聽,這是一個挺好的現象,說明政府對重點工作抓得緊,有發展的緊迫感。但接下來話鋒一轉,卻引人深思:因為督導過于嚴格,部門即使有創新設想也不想、不敢再往上匯報,只能局限在部門內先行探索。
必須說明一點,講述這種現象的干部并不是不想干活,不是認為重點工作不重要,而是更希望把事情干好,甚至謀劃一些創新工作。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截然相反的格局,一是頻繁的督促讓部門“疲于應付”,更難集中心思干活。二是創新需要時間,同時也意味著風險,用單一的進度來衡量確實難以體現其工作的努力與成效。
這種現象的背后,實際是如何實現科學管理的問題。行政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近年來,向企業和市場學習,提升服務效率,是各地政府改革的一大潮流。于是有很多企業管理理念被引入行政管理之中,一些新方法新工具的應用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也出現了一些機械與僵化復制的苗頭。
有一些部門尤其擅長畫圖表,每一個項目從一開始就規劃了一個全流程圖表,從立項第一天開始抓起,從每周一報細化到每天一報,不斷催促責任部門提交材料,文來文往,熱火朝天。表面上,這些人員每天都很忙碌,勤勉工作,但對實際工作的質量卻幾乎一無所知,甚至毫不關心,這其實更是一種怠政。
當然,這并不是說過程管理不好或者不重要。之所以列舉這種現象,只是為了說明,行政管理需要有更加科學的設置,比如在既有的工作時限內,合理調整考核的頻次和周期,創造一種鼓勵干事創新的氛圍,給做事干活的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盡管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但很多事情必須等待時間去累積,機械地追求單一進度并不一定能帶來好的效果。
近段時間,為鼓勵干事創新,不少地方推出了“容錯”機制的探索,激勵公務員隊伍的創新意識。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但很明顯,僅有“容錯”的機制是遠遠不夠的,它更多屬于事后保障機制,如果公務員隊伍疲于奔命、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那么容錯機制也只是空擺設,因此,更需要把管理前移,形成激勵公務員隊伍創新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