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子商務是“互聯網+”風口下涌現的新興產業,2016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在合肥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未來合肥在跨境金融服務、跨境物流服務、外貿綜合服務、和云計算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民建合肥市委對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進行實地調研,針對合肥跨境電子商務試驗區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提出系列建議。
合肥跨境電子商務試驗區啟動一年多來,在基礎建設、海關通關、優化物流、企業招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線上“單一窗口”平臺開發完成,線下綜合園區建設不斷加快。合肥綜試區線下“一核三區”作為首批試點園區,有效承接線上“單一窗口”平臺功能,實現跨境電商線上平臺和線下園區的聯動發展。
調研報告認為,合肥目前還是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盡管最近兩年企業數量有所增加,但總體從業人員少、企業規模比較小,和國內一些跨境電子商務發達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也說明了合肥跨境電子商務在技術進步、產業基礎、消費升級、信用保障等方面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建議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制定的政策應向中小微型企業傾斜,簡化企業經營的各項流程,這類企業的發展能為整個地區的行業發展帶來創新、聚集的效應。同時,加強和跨境電子商務發達地區(如義烏、深圳等)政府和商會的交流與合作。相關部門要主動作為,走出去向先發地區取經,各類行業協會、地區商會也可利用會的資源互通有無,加強合作。
調研報告指出,由于自建平臺相對于第三方平臺而言,其培育周期長、培育成本高、成功概率小等特點,優先加大力度引進在第三方平臺進行銷售的電子商務企業變得更為可行,特別是B2C的企業,能快速為合肥聚集產業人才、豐富產業品類資源、促進制造業升級等。
現代物流是電商產業成長壯大不可缺少的“標配”,是垮境電子商務中核心模塊,物流費用占整個銷售額的比例大致在30-40%。物流配套相對落后,讓本土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以至于大部分沿海企業不會把倉儲放在合肥,這使合肥損失了很多就業機會和其他產業的延伸。
調研報告舉例說,在合肥國際互換局開通之前,郵政國際包裹比上海的處理時效要晚5天,開通后直封國家比上海要晚2天,其它地區和國家依然要晚5天。合肥的企業因為物流延遲退款率要比沿海的企業高0.5%。在跨境海外倉儲頭程空運費用方面,合肥發貨最低35元/公斤左右,深圳發貨含郵包稅最低22元/公斤左右,如果和深圳企業其它條件一致的話,合肥的本土企業利潤要比深圳企業低2-3% 。
因此建議優化流程,提高本地直發包裹處理效率(攬收—通關—航運),整體縮小與沿海企業在物流方面的時效和成本。引進更多性價比有競爭力的國際物流配套企業,提供更專業的配套服務,提高并優化國際運能。
同時,應快速推進《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中“有票退稅、無票免稅”的出口退稅政策,讓結匯和招商都會變得更容易;加強退稅流程的簡便,退稅周期的合理,讓合肥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更具有競爭力。
調研報告指出,未來的方向是由傳統制造企業,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跨境電商可以幫助傳統制造業更快面對世界消費者,更有時間和資金深耕產品本身。因此要深耕供應鏈,促進制造業企業和電子商務企業的融合。
大力促進各類中小微傳統行業與跨境電商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優勢互補,提高成功率,節約寶貴的時間。可以借鑒沿海城市的做法: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單獨進行管理和核算;跨境電商涉及到各個環節,研發、生產、采購、人力、客服、平臺、物流、倉儲、稅收、法務、售后等方面,未必把每一個環節的成本都降到最低,但只要在一兩個環節上找到好的方法,當形成規模效應的時候,在同行面前就占據了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