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跳舞的機器人已經不算新鮮,會閱讀細胞樣本、協助醫生診斷癌癥的機器人,全球目前就一個:“Landing”蘭丁,由武漢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一個純種“武漢伢”。
20日,記者在蘭丁的實驗室看到,50多臺機器人正在無聲工作,屏幕上閃現著宮頸細胞樣本的不同位置,下方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數目同步更新。平均2分鐘,一臺機器人就能讀完一份樣本。
整間實驗室,工作人員不到10名,他們只負責收集、處理、登記細胞樣本。讀片的工作全部交給電腦,最后再由人工校核。公司創始人孫小蓉介紹,“我們是典型的新民營經濟企業,產品完全自主研發,連商業模式都是全新的。”
如果采用傳統人工方式,醫生用顯微鏡檢測,“在一堆黃豆中揀出‘爛黃豆’”,更多憑經驗判斷細胞是否正常,每天只能查看100份標本。
“Landing”機器人則結合醫學基本理論與光、機、電技術,量化分析樣本里的每一個細胞核及核內DNA的各種特征,測出癌變細胞數量,診斷腫瘤。與互聯網“云技術”結合,它每天至少可以診斷3.5萬例樣本,幫助每位醫生提高近300倍工作效率。
同時,通過“云技術”,“Landing”的觸角可伸向全世界。患者可就近找醫療機構取樣,再通過當地的蘭丁全自動細胞病理掃描儀上傳樣本;機器人在云端自動分析,發出診斷報告;患者在家用手機上網便可查詢結果。
聰明的“Landing”剛滿半歲,它的孕育期卻長達10多年。孫小蓉曾就職于加拿大BC腫瘤研究所,2001年回國創立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多年來,蘭丁高科積累了數百萬人份的宮頸癌篩查數據,利用人工智能
“最近,我們在進行系統性規劃,力推在武漢第一步拿到一、二類醫療器械注冊持有人制度試點,推動光谷生物城在醫療器械產業新格局中贏得先機,實現武漢醫療器械產業第四極的目標。”20日,武漢致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建輝說。
武漢致眾成立于2011年,那年曾建輝放棄在醫藥企業的高管職務,全心投入醫療器械行業的創業中,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服務,包括技術法規、臨床試驗、咨詢及投融資。
“企業發展要靠人才。”曾建輝介紹,武漢致眾團隊發展至今共有53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14人,員工畢業院校有清華、浙大、華中科大、武大、川大、武漢理工大、同濟等國內知名院校,還有3位從國外留學歸來。另外,曾建輝還聘請了兩位“重量級”技術專家做專職顧問。
他介紹,公司團隊背景主要分為3個方面——技術研發、全球器械質量體系、臨床醫學,這幾個領域都是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瓶頸。“不同于其他公司主要停留在行政報批流程環節,我們這樣的組合團隊,在中國醫療器械咨詢行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團隊結構,武漢致眾扮演的不是一個“咨詢中介”角色,而是以打造“技術人才”為基礎,專注于醫療器械技術轉化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朝著醫療器械行業的數據平臺、技術服務平臺、合同加工外包平臺、專業孵化公司發展。
今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完善藥品醫療器械注冊持有人制度”。曾建輝認為,這些法規落地過程必將對整個行業重新洗牌,也是一個以小博大的歷史機遇期。未來,從研發一直做到銷售的項目型企業生存空間很小,相反會出現更多專注于研發、工程轉化、營銷等細分領域的平臺化公司,武漢致眾將迎來更多機會。(記者黃琪)
科研人員占企業員工一半以上
武漢磐電:做電力設備檢測行業“全科醫生”
去年底,由武漢磐電科技有限公司全球首創的1000千伏特高壓電壓互感器車載校驗平臺,在濟南特高壓全程變電站投入使用,填補了該領域國內外技術空白。
20日,武漢磐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軍告訴記者,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將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作為發展目標,成立了一支高學歷、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的技術研發團隊,其核心技術成員,均來自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在磐電科技從事產品研發的年輕科研人員,占整個企業員工50%以上。研發團隊攻克了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互感器校驗技術難題,研制出全球首套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電壓互感器車載智能校驗平臺、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大電流智能校驗系統、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標準電壓互感器等特高壓互感器校驗全系列產品,在國內特高壓互感器校驗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目前,武漢磐電科技生產、銷售的全部產品,均為自主研發,擁有完整知識產權,并獲得多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授權發明專利8件、實用新型專利26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6件。
孫軍介紹,磐電科技正處于“大轉型”和“大發展”時期。“以往公司以電壓互感器的產品研發制造為主,但這個屬于標準裝置的市場絕對容量不會特別大。為了擴大產能和拓寬市場,磐電科技已把目光從單一生產產品轉向高科技檢測服務。這個市場容量在100億元左右。”
目前,磐電科技與湖北工業大學共建“湖北省電力互感器研發中心”,使產品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更高,產品更新速度更快。
孫軍說,公司從生產互感器,到研制互感器的檢測設備,再到研制所有電力設施的檢測設備,就好比完成了從電力設備的“專科醫院”向“綜合醫院”的轉型,“這個市場將無限廣闊”。(記者朱波)
變化
在民營經濟發展新階段
不轉型升級就會面臨淘汰
新民營經濟既帶有傳統民營經濟“立足民力、依靠民資、發展民營、注重民富、實現民享”的基本屬性,又是傳統民營經濟的升級迭代。
權威人士表示,傳統民營經濟起步所需的技術、資本、設備門檻較低,主要靠初級要素投入獲得增長,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較弱。在民營經濟發展新階段,企業需要加快由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轉變,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由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提升。
“如果不轉型升級或轉型升級慢了,我們將面臨淘汰”,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劉寶林說,以互聯網和現代物流為紐帶,連通無數城市和家庭,每一天都在推動著九州通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
“武漢的傳統民營經濟必須向新民營經濟轉型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武漢思瑞法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熊震說,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呼喚企業推陳出新,依托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記者李佳)
舉措
“組合拳”破解融資難
風險準備金 扶持科技民企
民營科技企業是武漢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市有關部門透露,將不遺余力地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為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提供更貼近的政策服務。
據了解,我市正打出“組合拳”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破解融資、人難招、科研成本高等難題,例如通過社會基金、科技保險、風險準備金等多種金融政策,對資金缺乏甚至無抵押物的中小科技企業予以支持,還有各種補貼和稅收政策支持,并支持企業形成創新發展動力,加大企業研發。我市科技部門規定,對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備案企業,按照其研發投入的6%給予補貼;其他產業領域同類企業,按照其研發投入的3%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貼總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有關方面還將舉行多種形式對接活動支持科技型民企找準市場需求、獲得長足發展。25日,市科技局和東湖高新區將舉辦光谷·青桐匯“共享經濟”專場,探討共享新經濟領域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