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東莞松山湖的一場關于智能制造的交流會上。俞春華是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李群自動化)副總經理,從香港科技大學來到東莞松山湖創業已經6年。“李群”,是挪威數學家索菲斯·李創立的機器人構型術語,顯示出這家公司的“高科技”風格。
東莞曾是著名的“世界工廠”,30多年前有大批懷揣豐厚資金的香港商人到此投資辦廠。而今世殊時異,像俞春華一樣,許多來自香港的技術青年北上東莞等珠三角城市創業尋夢。與上一代的香港商人不同,這些從香港來的創業者并非腰纏萬貫,但卻都是在香港高校浸潤多年的高端人才,掌握著前沿科學知識。
“硅谷”的崛起故事里,走出校門創業的斯坦福大學師生是關鍵角色。當前,國家規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處在舊金山灣區核心的“硅谷”經驗無疑值得參考。而俞春華從香港到東莞的“雙城記”,似乎正在上演中國的“斯坦福效應”。
游走雙城之間,俞春華的創業之路越走越順。香港給予他尖端技術和全球資訊,而東莞和珠三角地區則有完善的產業化配套和巨大的市場。香港和珠三角城市的良好互動,正推動著以俞春華為代表的眾多年輕創業者實現夢想。
從香港到東莞
2011年,俞春華以香港科技大學在讀學生的身份參與組建李群自動化;而他如今從事的研發工作,則直接來源于他2012年寫的畢業論文。
拿畢業論文創業,拿畢業設計創業,類似的案例在俞春華的“校友圈”并不少見。俞春華的學長汪滔創辦無人機領域的超級“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創立時間相對較短的企業)大疆創新,就是從研究航拍控制系統的畢業設計起步。在俞春華讀大學時,汪滔的創業團隊已有十來人規模,同時還有其他正在創業的校友。這與時常走出校門的斯坦福大學學生有些類似之處。
香港科技大學的這種創業文化,其形成離不開俞春華和汪滔共同的授課教師李澤湘。李澤湘是湖南人,上世紀90年代南下香港任教。他既是全球有名的工程運動控制領域的專家,還是專注于智能制造的投資人和創業導師。
俞春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憶說,他在香港讀書時,李澤湘經常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用專業知識解決產業中的實際問題。
從走進實驗室開始,俞春華和他的同學們就跟隨著李澤湘全球各地做調研,收集制造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為研發尋找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他常在香港與東莞之間奔走。
2010年底,他和學姐石金博還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時,有一個機會跟隨李澤湘來到東莞松山湖,并被其環境吸引。2011年3月,俞春華隨石金博等五位伙伴,到東莞松山湖創辦李群自動化,專注于做小型輕量級的工業機器人。
產研融合
有趣的是,李群自動化的創業伙伴,多是在香港啃書本、做實驗而學得一身好本領,卻從未想過將創業項目留在香港,而是選擇了東莞。
對他們來說,香港意味著什么,東莞又意味著什么呢?
“香港絕對是一座國際化的超級大都市。”在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交談時,俞春華言語中透露著對香港的贊許。香港集聚著全球高端人才、尖端的研究成果,各種高端學術論壇薈萃。俞春華穿行于各種論壇之中,很容易收獲前沿的資訊,也很容易找到共同做研究的合作伙伴。
不過, “香港的市場空間太有限了。”俞春華說,“我們的創業項目需要貼近市場前沿。”
在其創業團隊的伙伴們眼中,貼近市場前沿的風水寶地,便在東莞的松山湖。他們認為,東莞是“世界工廠”,珠三角地區是制造業密集區域,有著完善的產業供應鏈和需求龐大的市場。立足東莞,李群自動化既可便捷而快速地從上游企業采購零配件,又能及時了解行業需求和市場動態。
市場需求信息對創業極其重要。據透露,俞春華和石金博之所以堅決快速地創業,是由于他們在過往調研中發現,中國內地的自動化和智能制造必成趨勢,3C(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行業擁有巨量的“機器代人”空間。而在業界看來“傻大笨粗”的六軸機器人技術長期被庫卡、ABB等國際巨頭壟斷,適應輕工業生產場景的小型機器人產品在國內并不多見。因而,李群自動化立志做適應3C行業的小型、輕量級工業機器人。2012年,創立才一年,李群自動化的機器人技術就被蘋果公司“相中”,俞春華他們更加堅信“研發方向沒錯”。
據介紹,李群自動化很好地利用了東莞和香港的各自優勢。許多來自市場需求的技術課題,李群自動化提具體要求,直接發包至香港,與香港共同完成研發。而承接研究課題的,則很多是俞春華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學弟學妹們。
“在香港做出科研成果,拿到珠三角城市來產業化。這會是一條比較順的路。”俞春華總結說。由此,香港與東莞當年的“前店后廠”格局,轉身為“產研融合”。
由于有技術、有產品、有市場,加上身負香港科技大學高材生的盛名,李群自動化的創始團隊深受創投資本青睞。2016年,李群自動化已經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的融資。
廣東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長吳智恒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香港工業發展早,長于運動控制系統和輕工業的自動化技術,但工業裝備技術相對較弱,其原因在市場需求不多。如果能將珠三角地區的市場優勢和香港的研發優勢結合,既能推動珠三角制造業技術升級,又能促進香港的技術研發,達到雙贏。
集群效應
跟隨著汪滔、俞春華們北上創業的步伐,越來越多香港技術青年選擇來到珠三角城市。
在東莞松山湖,李群自動化團隊已經壯大到200人規模,其中有近20名來自香港。這批人當中既包括到香港求學、做研究的內地籍青年,也包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從香港來到松山湖,大家都挺適應的。”俞春華說。在俞春華看來,松山湖生態好、地處僻靜,正是搞研發的好地方。這種遠離大都市的“田園環境”,讓工程師更容易專心埋頭做事。
目前,李澤湘與東莞市政府合作,在松山湖創建了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推動更多香港青年、香港項目到東莞、到珠三角地區孵化。除了知名的大疆創新、李群自動化之外,李澤湘在珠三角城市孵化的項目還有擅長工業控制的固高科技、從事便捷式電動螺旋槳研究的逸動科技等企業。
從香港北上的工程師們喜歡埋頭鉆研,精細分解每一個技術問題,并且在筆記本上做好每一步驟的記錄。這是他們學生時代在香港高校實驗室搞研發留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