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剛剛進入7月,還有一部分大四學子正在跟校園依依惜別,而2017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季已經步入尾聲。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多達795萬人,比去年增加30萬。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批海歸學子也加入求職的大軍。海外一所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小孟告訴記者,昨天她最終決定放棄北京一家大型企業的邀約,在成都一家文創公司辦理了入職手續。她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畢業大禮包的優惠這么多,感覺人才都不夠用了。”
小孟正是即將投入“蓉漂”生涯的優秀人才之一。7月2日,成都提出,將實施“蓉漂”計劃,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對外地來成都應聘的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
根據此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畢業生總數預計達到795萬,增量與增幅均超往年。
與人數再創新高相對應的,是日趨白熱化的人才爭奪戰。以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為代表的多個城市紛紛拿出“畢業大禮包”。
6月24日,武漢發布系列大學生留漢優惠政策;6月29日,長沙出臺“人才新政22條”;7月2日,成都表示將實施“蓉漂”計劃;早前,西安提出引進高層次人才“5531”計劃、“城市合伙人”計劃……
人力就是生產力,年輕人代表著城市的生命力。不難看出,在沖刺“新一線”的激烈競爭中,這些崛起中的城市都不愿落于人后。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青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必須抓好“人才”這個抓手。他特別提到,成都最新的“大學生憑畢業證落戶”是非常好的舉措,讓人印象深刻,“北京、上海因為本身的承載力問題,對大學畢業生的落戶限制比較嚴格,成都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錯位競爭。”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國家戰略創新與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呂本富則表示,武漢、成都等城市的人才新政,反映出這些地方近年來創新創業的活躍和經濟的活力,但同時,“戶口、住房、補貼只是第一步,把人吸引過來之后如何留人更為重要。”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下一輪的留人競爭將更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