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革命與工業革命交互疊加,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開啟了數字經濟新時代。從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廣州試驗區”),到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正式發布《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廣州的數字經濟發展正駛入快車道。
本期《理論周刊》邀請到三位來自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廣州當前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又如何發揮自身的稟賦和優勢,率先邁向數字經濟新時代。
新技術融合推動數字經濟轉型
廣州日報《理論周刊》: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代表著數字經濟的未來。數字經濟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
黃翰: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是一種支撐關系。人工智能為數字經濟提供了高效的數據分析、信息提取與知識發現的智能方法與工具。更確切地說,人工智能提供了大數據“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這一流程的核心算法、支撐軟件、裝備與系統。它們的合作領域應該是覆蓋了數字經濟的所有行業,如金融、物流、政務、電商、教育與醫療等。
黃翰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任豪:數字經濟包羅萬象,必須要考慮現在所說的數字經濟和之前所談論的有什么區別。我建議,要重新思考數字經濟、資源配置的定義,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要搞清楚區塊鏈、人工智能、5G三項代表性技術與數字經濟的關系,以及與資源配置的關系。我們要明確一點,當下所談論的數字經濟,實際上是要實現更可信、更智能地去配置資源,是在新的價值體系、信用體系基礎上重新構建的。
而以前我們講到資源配置,是指把產業鏈打通,更高效地去配置。互聯網為資源配置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大數據則讓資源更精準地實現對接,但這樣的資源配置并不能帶來新的經濟業態和根本性的模式改變。區塊鏈、人工智能、5G三項代表性技術首先不是簡單地提升了資源配置的數量和效率,而是為其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5G技術+物聯網”為邊緣性、源頭性的數據采集提供了技術,區塊鏈則解決了數據的真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問題。
任豪 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聯盟秘書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理論周刊》:《總體方案》提出,要通過探索數據生產要素高效配置機制激活新要素,構建數字經濟新型生產關系。可否勾勒一下,這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石寧:談到數字經濟的新型生產關系,還要從比特幣說起。即使沒有公司,依靠數字化的契約關系和激勵機制,比特幣的系統也能夠運作起來。很多人在想,能不能把這種機制推廣到更通用的場景中去。比如,人們共同形成一個自生產組織,把利益分配等各個方面的關系用智能合約約定下來,不再需要公司這樣一個主體。如果有很多基于電子契約的組織,就能把事情做好,數字化組織便達到了一種高級形態。廣州要先把基礎設施做好,為構建數字經濟的新型生產關系夯實基礎。
石寧 澳門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區塊鏈科技企業創始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任豪:“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區別在哪里?如果源頭數據是假的,那么即使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也只能做信息的對接。剛開始,這可能會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但最終可信的交易難以發生,會對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相反,如果能有辦法保證源頭數據的真實,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繼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撮合交易,那就會產生可信的、有價值的交易。這樣的資源配置就不再以信息匹配和高效生產為目的,而是以實現價值為目的而展開交易。譬如,通過數字化讓資產流動起來,進而實現分享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