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北京GDP平均每5年翻一番,實現年均10%的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300元躍升至5.7萬元,增長近兩百倍;市財政收入40年增加了一百多倍……12月21日上午,“走好改革路奮進新時代”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召開。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眾多經濟數據披露。40年來,北京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貢獻率超過60%。
GDP平均每年實際增長10%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7萬元
市發改委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8萬億元,40年來平均每5年翻一番,實現了年均10%的兩位數實際增長,北京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2.9%提高到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17年則達到1.91萬美元,年均增長7.4%,“已經達到世界富裕國家或地區水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改革開放40年來,本市開放型經濟正在加快發展。40年來,北京努力優化外經外貿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全市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進出口增長迅猛。據介紹,2017年,北京地區進出口總額3373億美元,比1978年的不到3億美元增長一千多倍。
全市經濟提速發展的同時,40年來北京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不足300元躍升至5.7萬元,增長近兩百倍。全市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增長82倍和74倍。據了解,2017年北京全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0.2%,全國最低,人民生活整體上邁向富裕。
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五百多倍,城市道路從三環修到了七環,公共電汽車運營線路長度增長13.7倍,軌道交通運營長度增長25倍,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2倍……改革開放40年來,各個民生領域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關數據顯示,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已接近1.1萬家,是1978年的3.4倍;人均預期壽命則由1982年的72歲提高到2017年的82歲;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高達100%,2017年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8年,比1982年提高4年。
北京經濟大轉型
由資源消耗型向集約減量轉變
昨天的發布會上,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強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經濟也經歷著重要的轉型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以來,北京明確“四個中心”首都功能定位,努力把握“舍”與“得”辯證關系,推動城市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探索走出了一條減量發展、瘦身健體的新路。
“發展方式由過去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集約減量轉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5.4%。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數據……”王強表示,北京正在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支撐了更大的經濟發展規模,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貢獻率超過60%。
改革開放還帶來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北京的發展模式更加集約高效。實施“10+3”高精尖產業發展系列政策,基本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高精尖經濟結構……改革開放新經濟環境背景中,北京市場機制也逐漸成熟。
截至2018年10月,北京地區共有315家上市公司,占全國比重為8.8%,共有475家新三板企業,占比達13.5%。
此外,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本市價格改革也在持續進行中,已逐步實現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全部放開,98%以上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已由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