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大力推進國家保險綜合試驗區建設,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目標,助推經濟提質增效。針對創業創新企業開發保障產品,促使保險資金流向實處,形成保險公司、企業、政府、投資人四方共贏的局面,是保險業供給側改革和支持“雙創”及實體經濟的有益探索——
為“雙創”企業添后盾
借全國首個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的東風,保險已成為推動我市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創新的新引擎。一季度,科技保險已為我市1200家高新技術企業提供2.4億元的風險保障,涵蓋961項發明專利。
去年初,全省首家科技保險分支機構——中華財險寧波市新科技支公司成立。該公司與高新區經發局(金融辦)合作,共同推出“創客保”責任險等3個新險種,已覆蓋寧波高新區近700家企業。“創客即使創業失敗,也可按寧波最低工資標準一次性獲得3個月的生活補助,有了重新再來的本錢。”中華財險寧波市新科技支公司經理王立詠告訴筆者。今年5月,入駐高新區創客空間的2家創業公司就因創業失敗提出索賠申請,每人獲得了5580元的賠償。截至目前,“創客保”已累計賠償10萬元。
近期,高新區科技局聯合中華財險寧波市新科技支公司推出的全國首創保險產品——“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科轉保)”正式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復。據介紹,投保企業或個人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若遭遇失敗,可按合同約定獲得人員薪酬、材料費、設計費等研發費用和關鍵設備損失費用的賠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偶發性強,市場風險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王立詠告訴筆者,“科轉保”作為創新的保險產品,將在我市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高科技等領域發揮重大作用,助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寧波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制造業占比已經超過40%,保險也為高端裝備研發提供了保障。今年6月,人保財險慈溪中心支公司與江宸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保險協議,為該公司的柴油發動機加工生產線提供總價值3000萬元的風險保障,標志著寧波首臺(套)保險補償機制第一單正式落地。據介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保險將突破重大裝備市場化初期的推廣應用瓶頸,以政府引導企業購買保險服務的方式發揮保險杠桿功能,放大財政資金扶持效應。借力首臺(套)保險這個起跑器,今后將有越來越多有影響力的“寧波制造”設備進入保險市場。
助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業
如何引導金融資本流向抵押不足、實力偏弱的小微企業?寧波巧用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平臺,頻頻下出“先手棋”,一批“寧波首創”新險種為海量險資進入實體經濟闖關探路,巧妙撬動資金為實體經濟輸血補氣。
不用抵押,憑一張保單,撬動幾十倍甚至數百倍銀行資金流向企業,風險則由銀行與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擔,這就是寧波首創的“保險+小額貸款”及“銀政保”合作模式。前不久,健坤電熱技術有限公司花了4萬余元從人保寧波公司購買了一份“金貝殼”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憑保單從中國銀行貸款200萬元。該公司總經理楊利東告訴筆者:“這筆融資解了我們購買原材料的燃眉之急。”憑著與“金貝殼”牽手的機遇,該公司解決了科技型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問題,邁上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據統計,“小貸險”已支持1.5萬家企業獲得貸款140億元。
創新險資運用方式,加大保險資金引進落地,是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將險資落到實處,更好地為“雙創”企業服務,市金融辦做起了“紅娘”,為各保險總部、資管公司與投資平臺牽線搭橋。“我們將邀請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負責人來甬考察,召集各區縣(市)部門召開險資運用動員會,下一步還將組織一批專家赴各區縣(市)進行巡回輔導。”市金融辦負責人說。
據統計,去年19家保險總部機構與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簽訂項目意向金額650億元,已到位280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引進保險資金136.7億元,另有余姚中意生態產業園200億元保險資金等多個大項目正在對接中。
持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實踐證明,保險不僅可以為中小微企業、特色產業提供風險保障,而且能在完善工業科技體系、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下一步,寧波將落實中國保監會支持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的14條政策,助力“中國制造2025”,加快寧波保險業創新發展、吸引保險資金、形成保險產業集聚,為支持實體經濟提供更大的創新舞臺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