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東莞向先進制造業挺進的過程中,智能化改造、新興生產工藝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出現了大學畢業生走進工廠做起一線工人的現象。
日前,記者深入多個制造企業,走近這些大學生產業工人,了解他們和東莞智造擦出的新火花。
1 大學生“占領”一線車間
在東莞倍增試點企業德爾能800多平方米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車間里,工人屈指可數,只見機械手在上下翻轉,從上料到將數千顆電芯放入輸送鏈生產線,都由它們一力完成。操縱這些機械手的產業工人的是一群本科或者專科畢業的大學生。
“我們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線上的50多名一線工人,都是90后的大學生。”德爾能公共事業部總監辛創自豪地說。
在明亮寬敞潔凈的車間里,產業工人黃孟華盯了一陣子電腦操控屏幕后,起身走到機械手矩陣中,檢查運行軌跡。黃孟華告訴記者,今年6月份,他剛從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由于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在德爾能學習一個月后,他能夠獨立操作這條自動化設備生產線了,他說自己“對機器有了像同事一樣的感情”。
這條新能源電池生產線完全無塵無噪音,記者與黃孟華在機器邊交流無需提高音量。“我剛來的時候,這條生產線還沒上馬,車間甚至連電都還沒通。”黃孟華說,“自動化、新能源汽車一定是將來的趨勢,我覺得這份工作充滿潛力和希望。”
在黃孟華操作的這條自動化生產線的另一頭,是新能源汽車的另一類電池——軟包電池包的組裝生產線。掃碼、測電阻電壓、將原材料和小元件放入料盒……戴著塑料工帽、穿著白色的工服、褐色的工鞋……軟包電池包生產線旁,23歲的羊少光一副專業的工人形象,已經褪去大學生的青澀。
“我的同班同學近80%都在一線生產線工作。”今年6月底,從肇慶學院機器制造設計專業本科畢業的羊少光加入德爾能,在四五個崗位歷練后,由于工作出色,上周被晉升為拉長,管理該生產線上十余個大學生工人,還帶起了幾個徒弟。德爾能對新入職的大學生采取了學院式管理,羊少光擔任“學生會主席”,負責組織大家周末的業務活動。
走進虎彩印藝數碼印刷車間,季福陽點擊了數碼印刷機的按鈕,一卷卷白紙就被吞進機器里,幾分鐘以后,色彩斑斕的照片如列隊一般從機器口“輸出”。隨后,季福陽拿起輸出的照片仔細比對生產工藝單的規格,對比無誤后,將工藝單和照片夾在一起,如此反復。在這個車間里,像季福陽這樣在一線崗位工作的大學生就有十余個。
90后的季福陽在2014年3月從深圳職業學院畢業后到東莞工作,在倍增試點企業虎彩印藝數碼印刷部印刷機操作、機器設備維修管理等一線崗位工作。季福陽說:“隨著近年來業務發展劇增,對人才的需求與日劇增。從數碼印刷部門來看,從2014年只有幾個人增加到如今的100余人,其中超20%有大學學歷。”
2 提升工藝流程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嗡、刷、咔嚓……”在虎彩印藝的生產車間里,季福陽拿起一張印有《公共倫理學》字樣、底色是黃色的書頁說道:“這是印刷的書刊半成品,接著切割出來,經過封裝,最后的成品便是書的封面。”
季福陽講起一個細節,因為“活用”了大學的專業知識,他化解了生產中的一個技術問題,為企業挽回了數千元損失。“那次車間在印刷個性化書刊封面的時候,團隊成員對比發現前后兩批次產品的顏色不對應。”正當大家在商討如何應對的時候,季福陽想到了大學期間學到的色彩學,率先提出解決方案,在半個小時之內重新調整了色系和機器,返工該書刊封面,挽回了500張紙的損失。
季福陽的專業和勤勉有了收獲。就在上周,他在100多人中脫穎而出,從“數碼印刷機機長”晉升為“公共生產線線長”,管理一條20余人的生產線。
在料盒間標準化排序,在排好順序的料盒里,可以實現一次性迅速放上原材料和小元器件……這是羊少光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經驗總結出的一套改善工藝的“法子”。他還和新同事一起向公司工程師提出,對汽車新能源電池VNS板組裝的流程進行了改良,將安裝電線的工序獨立出來,既避免了之前混裝雜亂的現象,還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大學期間,自己就喜歡思考,愛琢磨一些事情,沒想到可以運用到實際的一線生產中來。”羊少光說。
大學生熱衷于從事制造業,甚至到工廠當一線工人,這聽上去是件新鮮事,其實與東莞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今年一季度,東莞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分別增長17.3%和19.2%,領先于廣東平均水平,包括產業工人在內的人才集聚,已成引領東莞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發展的強勁動力。
“以一個新能源電池來說,有15個電路板,外觀都差不多,不懂電路圖的根本無從下手。”德爾能公共事業部總監辛創認為,隨著企業的升級發展,車間不再需要繁重的重復勞動,而對機械自動化、專業測控等環節的要求比以往高了很多。“對于沒有基礎理論知識儲備的普通工人來說,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完成。這些大學生有專業知識,還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對企業在新時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 制造業企業借道生產線儲備人才
在勁勝精密的監測車間里,一只六軸機器手抓到零配件,快速地放在生產線后,隨著傳動帶輸送到下一個環節……這個簡單的“抓取”動作,是李勇軍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寫了10000行命令的“心血”,也是李勇軍從一線流水工人轉型至工程師的首個作品,這距離李勇軍從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畢業已有六年時間。當機器手成功完成這個動作的時候,這名85后的小伙子興奮得一個晚上都睡不著覺。
勁勝精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智能化時代的推進,以及東莞制造業的轉型發展,企業需要的是一些能熟練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一方面企業從外面招聘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業也會招聘大量的大學生作為企業人才儲備,讓他們在一線車間熟悉各個工序,同時建立勁勝大學對其進行專門的培訓,促使其發展成為高技能人才。
倍增試點企業、上市企業銀禧科技在培育工人大學生方面與勁勝精密如出一轍。企業董秘鄭桂華說,每年企業都會招一大批大學生,招進來以后,下放到生產車間,鍛煉一段時間,讓他們熟練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培育一段時間后,企業按照其優勢,分派到相關崗位。
辛創也表示:“現在德爾能一線的大學生雖然職務是工人,但公司都是按照工程師的規劃和標準培養的。”
去年11月底,廣西大學與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在虎彩印藝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就業基地等。企業副總裁張曦表示,一直以來,虎彩印藝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的工作思路,把企業的發展與高校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把大學生在虎彩印藝的學習和未來適用的崗位結合起來,建設合理的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