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青城,求賢若渴;騰飛的首府,海納百川。一個地區人才濟濟,社會發展才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近年來,呼市全面落實自治區“人才強區”和“草原英才”工程的各項任務,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根據全市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戰略布局和實際需求,努力打造“人才流入市”,廣泛吸納各類優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首府人才集聚效應凸顯。截至目前,全市人才總量32萬人左右,其中黨政人才1.3萬人,專業技術人才3.7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5.8萬人,技能人才17.3萬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0.3萬人。
點擊近年來首府呼和浩特經濟社會發展圖譜,人才工作演繹出了精彩紛呈的一幕幕:
張波、馬驍、于怡然等來自美、英、德等國家的海歸博士,放棄了發達國家舒適安逸的生活和優厚的待遇,毅然選擇了到呼市創業。當初為何選擇到這里創業?他們的回答是,呼市優良的政策環境堅定了他們在此創業的信心。吸引人才,政策為要。為建立完善人才政策體系,首府先后出臺了《呼和浩特市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若干規定》《呼和浩特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選拔管理辦法》《呼和浩特市鼓勵留學人員來呼創業的暫行規定》《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20多項關于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方面的規劃、政策和措施,為各類人才來呼市創新創業提供保障。同時,編制完成《呼和浩特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和11個配套子規劃及9個旗縣區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形成了自上而下、相對完整配套的人才政策體系。
人才作用能否發揮、發揮的作用大小與對人才的外在激勵密切相關。呼市注重加大對優秀人才的獎勵: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給予優厚待遇,到黨政機關工作,按照國家關于聘任制公務員有關規定辦理;到事業單位工作,尚無空余編制的,可帶編進入;尚無空缺崗位的,可增設“特設崗位”;對引進的“兩院院士”以及海外相當層次的人員,市政府一次性資助科研項目經費300萬元;呼和浩特留創園累計出資400多萬元重獎入園企業和人才;科技部門對獲得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獎勵補貼人員的6個項目給予1040萬元的科技重大專項和應用研發項目經費支持;開展評選“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呼和浩特市科教興市市長特別獎”“呼和浩特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對做出重要貢獻的高層次人才授予“呼和浩特特聘專家”稱號……
此外,在市政務服務中心開設專門窗口,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詢、工商注冊、行政審批、人事代理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打通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
正是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產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場效應”。
清華大學博士烏力吉,在金融IC卡領域的研究國內領先,是創業園重點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美國加州大學博士于怡然去年來到創業園創辦捷怡農業有限公司,培育出了更適應我區環境的優質苜蓿品種,對于乳都產業鏈上游的完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呼和浩特留學人員創業園是自治區打造“草原硅谷”的核心區。作為國家級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從2010年掛牌至今,已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156人,其中博士66名、碩士90名。注冊企業107家,引進培育“草原英才”團隊及個人10個(名),引進獲得國家專利技術70項,建立市級以上研發中心6個。
“水積魚聚,木茂鳥集。”近年來,呼市圍繞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乳業、電力、生物發酵、新能源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突出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的創新創業載體,做到以一流載體集聚一流人才。目前,建成的呼和浩特留學人員創業園,內蒙古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金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林格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國家生物發酵特色產業化基地,云計算產業園,亞洲最大乳業研究院——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獸用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銀宏干細胞院士工作站,金河生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蒙牛澳亞示范牧場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等一批創新要素高度集聚、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區域創新特色鮮明的載體平臺,為吸引重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舞臺。
呼市還以優化創新體系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引導為抓手,深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我市拿出資金作為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協同內蒙古教育廳、科技廳共同支持駐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多方位的產學研合作,目前呼市100多家企業與65家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進一步集聚了人才發展的磁場,加強了人才引進與培養。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