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府發布《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通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廣州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力爭在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數據顯示,廣州去年研發投入強度占全社會研發投入(下稱R&D)2.5%,低于深圳的4.13%。廣州研發投入強度在珠三角城市群中退居第四位,與天津、杭州、蘇州等經濟體量略低的城市也有差距。
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發布《中國廣州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下稱《發展報告》),去年廣州科技創新發展在專利創造保持增量提質的良好發展勢頭、高新技術企業連續實現爆發式增長、創新人才政策取得突破方面有亮點,但存在科技創新政策供給不足、科研投入長期性不足、創新資源整合緩慢、嚴重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領性科技企業等問題。
多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廣州以商貿為主的產業機構,加上新興產業科研成果轉化較慢,或是科技創新“落后”的原因。如今,廣州在努力擺脫這樣的局面,通過立法保障自主創新。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政策法規處處長陳發傳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正在促進《廣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修訂工作,預計明年列入市人大立法項目。
規模效益尚未顯現
“去年廣州科技創新在專利創造提質增量、高新企業連續增長方面有明顯突破。”廣州大學發展研究院曾恒皋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調研數據來看,這是廣州科創的亮點,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連續實現爆發式增長。《發展報告》提到,近三年廣州高企數量增長迅速。2011–2014年間增長數量維持在100家左右,直到2016年開始爆發式增長,去年新增3951家,使廣州高企總數達到8690家。從數據來看,廣州穩坐全國第三的位置。
這也是廣州創新能力和科研力量提升的重要依據。然而,快速增長的高企數量并沒有帶動廣州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增長。“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領性科技企業,高企規模效應還沒釋放。”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如是說。去年廣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000億元,同比增長9.5%;而深圳同期數據為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1.2%。
高新技術力量的釋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率。去年深圳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5.6%,東莞比重達到39%,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為28.8%,而廣州僅為12.2%,落后于珠三角地區。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