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為推動深圳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向創新要動力、在協調中不斷進步,綠色發展可持續、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更多更好共享發展成果!
“十三五”期間,深圳經濟特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朝著既定目標闊步前行,成績令人矚目。
向創新要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增長主引擎
“創新才有出路。我們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中,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五六百億元,炮轟這個‘城墻口’,最終領先世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過的這話,至今還在激勵著無數人不斷向著未知領域前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一家企業如此,一座城市同樣如此。
“十三五”的五年間,深圳經濟持續穩定增長,2019年經濟總量達到2.7萬億元規模。今年,面對突發而至的疫情,深圳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一線城市中經濟增長率先轉正,前三季度GDP增速達到2.6%,增速位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深圳現代產業結構“三個為主”的特點愈發突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019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外部挑戰明顯上升,全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深圳為何能夠頂壓前行、逆勢增長?
答案正是:毫不動搖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五年來,深圳發力源頭創新和基礎研究,著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五年來,深圳大力推進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科技計劃管理改革22條,頒布科技創新條例,與國際接軌推行項目攻關“懸賞制”、項目評審“主審制”、項目經費“包干制”,設立100億元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80億元人才創新創業基金,確立并執行每年不低于30%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長效機制。
目前,深圳創新發展實現了“三大領先”: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5%,研究投入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專利授權量全國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來維持率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十三五”期間實現3倍增長,創新產出水平國內領先;成為我國乃至全球5G發展的重要基地,關鍵技術世界領先。
1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將第七次大督查中發現的43項地方典型經驗做法擇要進行了通報,深圳市推進產學研資深度融合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的經驗做法榜上有名。
“作為中國科技創新高地,深圳正成為推動下一次產業浪潮的重要力量?!泵绹咄ü局袊鴧^董事長孟樸在參加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會時如是說。
在協調中進步,原特區內外二元發展形態走進歷史
上周,12月16日,深汕特別合作區迎來了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揭牌兩周年的日子。
作為深圳的一塊“飛地”,深汕特別合作區之“特別”之處在于:全國其他飛地更多是指產業園區,而深汕合作區走的是一條升級趕超之路,要在一片工業化根本沒有起步的荒蕪之地,高標準建設一座中等規模的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創新區域合作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廣東省委省政府踐行協調發展理念的創舉。
以創新引領發展、用實干再造新城,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深汕特別合作的擔當和作為,也是深圳經濟特區踐行協調發展理念的精彩縮影。
五年來,深圳經濟特區深入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高質量開發建設以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國際低碳城、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等為代表的重點區域,香蜜湖片區土地整備強力推進,北站商務社區等一批“城市新客廳”效果初現。
如今,原特區內外二元發展形態正式走進歷史。
“十三五”期間,市級政府投資向原特區外地區傾斜力度進一步加大,超八成投向原特區外,原特區外地區城市基礎設施和面貌整體提升。此外,同步協調推進的,不僅僅是城市面貌。
“在家門口就可以讀名校、看名醫了?!彪S著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學位以及優質醫療資源向原特區外傾斜,市民群眾讀書、看病感覺到越來越方便。
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深圳全市新改擴建46所公辦中小學校,近八成位于原特區外?!笆濉逼陂g深圳規劃的117項醫療衛生建設項目,超過七成布局在原特區外,原特區外地區千人床位數、醫生數在“十三五”期間都有較大幅度增長。
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
五年來,深圳經濟特區高質量完成對口支援地區精準扶貧,2019年安排財政幫扶資金36億元,助力推口幫扶地區30余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實現對百色、河池等貧困村結對全覆蓋,“深圳攜創模式”技能扶貧、“新型學徒制”智力扶貧、“龍鳳就業+”異地就業幫扶模式在全國推廣。
綠色發展可持續,臭水河逆襲成為“網紅打卡地”
秋冬季節,深圳灣畔的紅樹林生態公園又成了觀鳥者的天堂。灘涂魚蝦富集,紅樹林枝繁葉茂,鳥兒會成群結隊地飛來這里越冬。
流入深圳灣的大沙河,水清岸綠、白鷺翻飛,不少居民在河邊悠閑地散步、鍛煉,曾被人厭棄的臭水河,已然逆襲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這一灣一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場景,是深圳發展理念革故鼎新的精彩縮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三五”時期,在經濟發展蓬勃向上的同時,深圳人感受到的是:天越來越藍了,地越來越綠了,水越來越清了,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期待越來越近了。
五年間,深圳的市容市貌更“綠”了。
“擦亮”藍天。2016-2019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由27微克/立方米降至24微克/立方米,創2006年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首次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今年1-10月,PM2.5濃度進一步降至17微克/立方米,走出一條與GDP反向而行的漂亮曲線;
保衛碧水。深圳水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去年年底,深圳率先在全國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深圳將今年確定為“水污染治理鞏固提升年”,全力推動水環境長制久清,根據目標,今年茅洲河、深圳河等主要河流水質年均值將穩定達到地表水Ⅴ類,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穩定消除黑臭,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
城市添綠。2019年,深圳喜提“千園之城”稱號,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7%,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里的城市”;森林覆蓋接近40%,成功獲批“國家森林城市”;深圳已建成超過2400公里的綠道網絡,還將完成 1000 公里碧道建設任務。
五年間,深圳的發展底色更“綠”了。
產業結構加快調整。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為擁抱“高精尖”產業騰挪空間,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
低碳經濟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全市碳排放配額成交量5019萬噸,公交車實現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公共交通電動化程度均列全國第一;
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深圳成為萬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最低的大城市;
市民生活方式向綠而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高標準建設“無廢城市”,綠色家居、綠色出行引領綠色消費,引導公眾厲行節約……
今年11月30日,深圳獲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獎牌,全市各區全部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深圳成為唯一實現全域創建的超大型城市。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在發展與保護中求取“最大公約數”,擔當“可持續發展先鋒”,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正在成為這座城市新的吸引力和著力創造的新經驗。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12月8日,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會盛大開啟,在全球五大洲8個城市設分會場,大會洽談簽約項目242個,總投資額超7800億元,充分彰顯國際國內各類市場主體繼續看好中國、看好廣東、看好深圳。
風景這邊獨好。
在疫情影響下,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社會投資增長14.7%,民間投資增長22.1%,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7%……
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前海,是一個重要的窗口。
“十三五”期間,前海開發開放穩步推進,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9年度,實際利用外資41億美元,占深圳市的53.3%、廣東省的20.5%、全國的3%;前海灣保稅港區進出口總額在全國14個保稅港區中位列第一。
不只是前海。從前海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放眼“一帶一路”,放眼全世界,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正不斷出現——
2019年,深圳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增長1.8%,占全市比重達到22.1%;
深圳與56個國家的88座城市締結了友好關系,國際航線達60條;
深圳至中山、珠海、香港、澳門快速直達航線開通,深中通道、東部過境高速等對外通道加快建設,廣深港高鐵實現全線貫通,西九龍站口岸實施“一地兩檢”,蓮塘/香園圍口岸、皇崗口岸建設順利,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穩步提高;
深圳為港澳居民來深工作生活提供全覆蓋、多層次、一站式服務。不久前,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18條”發布,本月舉行的2020深圳市公務員考試首次拿出5個職位定向港澳選拔,吸引了446名港澳籍人士報名,大灣區民生福祉正加速互融互通。
五年間,深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境外上市融資、海外研發等,推動與國際投資、貿易等規則相銜接,已累計吸引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對外投資存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五年間,深圳外貿規模再創新高,保持全國一線城市領先地位。2019年,深圳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占全省比重41.7%,其中出口額實現全國大中城市“二十七連冠”。
引進來,走出去。開放的深圳,孕育出一批善于整合全球資源的國際化企業。
既要有與全球頂級城市平起平坐的雄厚實力,也要有與全球頂級城市交流互鑒的高遠視域。
已基本構建起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深圳,正積極發揮銜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聚合兩種資源的優勢,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努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率先探索有效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民生福祉實現“四個新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人民”二字串起了深圳“十三五”發展脈絡,各項民生事業邁上新臺階,民生保障更加堅強有力,一幅寫滿百姓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畫卷徐徐展開。
回眸5年,深圳以超常規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推動財政支出6成以上投向民生領域,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福祉實現“四個新高”——
醫療衛生資源增量增速,以醫聯體為突破口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2016-2019年,累計新增三級醫院22家,千人床位數、千人醫生數分別由3.2張達到3.96張、由2.57名增長至3.02名,社康中心實現社區全覆蓋,被列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
教育資源供給實現新跨越,努力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率先達到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標準,2016-2019年,普惠性幼兒園比例由67%增加至80%,累計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19.3萬個,高考一本錄取率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居民收入水平穩居全國前列,2016-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87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6.25萬元,位居全國第三;
住房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住房供應保障機制,2016-2019年,累計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35.34萬套,累計新增供應16.98萬套。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深圳努力解決市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深圳的“十三五”,是對“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精彩作答。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歷史的指針,即將指向新的刻度。
邁向“十四五”,中華民族將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深圳和全國一道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深圳豪情滿懷,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