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紛紛召開“兩會”,提出新年經濟目標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城、長三角一體化龍頭的上海,未來發展方向備受關注。
眾所周知,未來城市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產業和人才的競爭,二者又相輔相成。所以要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提升城市能級和競爭力,務必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從1月30日公布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來看,產業布局和人才戰略著墨頗多。
其中第五部分“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釋放發展新動能”,為接下來的產業發展劃定了路線圖。包括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以國家戰略為引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布局,培育壯大骨干企業,努力實現產業規模倍增,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三大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同時提出要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與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相互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高端產業集群。
無疑,未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的科技創新領域,將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且從目前來看,高端技術與研發正是中國經濟的短板,過去數年在中美貿易摩擦中不斷被“卡脖子”,就是例證。可以說,誰能掌握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對自身競爭力提升大有裨益,過去幾年深圳、杭州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互聯網這一風口。
更重要的是,上海在這些高端產業領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其中集成電路領域,2019年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實現收入1706億元,約占全國20%份額;人工智能方面,上海出臺了《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華為、騰訊等企業在滬設立人工智能創新平臺;生物醫藥則是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
未來,上海還將在高端產業的研發尤其是關鍵的基礎研究領域發力。《綱要》提出,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GDP比例達到4.5%左右,力爭使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到12%左右,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度,面向民營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和全球各頂尖團隊,形成機會均等的開放式社會創新模式。的確,上海有著眾多優質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高科技企業,產學研合力攻關,相信“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不會太久。
與產業同等重要的是人才的引進。過去幾年,深圳、杭州、成都、合肥等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與人口凈流入不無關系。作為超大城市,上海難以通過全面放寬落戶限制吸引人口流入,但可以針對高學歷尤其是重點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傾斜。
此次《綱要》也提到,要厚植人才優勢,進一步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大規模集聚海內外人才,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滬發展,促進人才要素市場化配置。
人才的流入無疑將增加購房需求,為防范高企的房價繼續上漲,有必要根據常住人口規劃增加有效住房供應。將人口與產業引入五大新城,使之成為上海未來發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戰略支點,更是良策。而且,上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也少不了國內外人才的支持。
換言之,一個城市欲提升能級與核心競爭力,務必聚焦高端產業、優化人才戰略,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