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廣州南沙高水平建設“三區一中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網絡主題活動廣州南沙專場云座談會上,南沙區政府副區長孫勇表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大跨越,全區GDP年均增速10%左右,總量力爭達到3000億元。”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網絡主題活動廣州南沙會場。
孫勇向記者分享,南沙目前已形成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發展格局。接下來,南沙將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著力塑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人居環境優勢,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動“三區一中心”建設上新水平,在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中走在最前列,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借力政策東風,打造廣州城市副中心
南沙位于珠江入海口、廣州最南端,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方圓100公里范圍內匯集了大灣區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國際機場,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區的重要樞紐性節點。
航拍南沙
2002年4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現場會,拉開了南沙大開發的序幕。2005年成為廣州行政區,2012年獲批國家新區。2015年4月,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其中南沙片區60平方公里,由7個區塊組成,重點發展航運物流、特色金融、國際商貿、高端制造等產業。2016年,廣州市委十屆九次全會,將南沙定位為廣州城市副中心。2017年,廣東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要求南沙建設成為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城市副中心。2018年5月,國務院批復廣東自貿區深化改革開放方案,要求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南沙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重大使命,要求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創新發展示范區、金融服務重要平臺和優質生活圈。
依托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南沙在國家、省、市戰略大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已形成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發展新格局。
“十三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達73.6%
“十三五”時期是南沙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五年。過去五年,南沙咬定目標、接續奮斗,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進“三區一中心”建設,新區自貿區開發建設和改革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南沙這座濱海新城日漸成型、灣區門戶樞紐地位日益彰顯。
進出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的門戶。
孫勇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南沙地區生產總值由1063.23億元增至1846.11億元,增幅達73.6%,年均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由1964.30億元增至2845.27億元,增幅達45%,產值居全市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近5成,稅收總額(含關稅)增長近1倍,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突破3000億元,增長2.7倍,進口總值突破千億元,合同利用外資增長近1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近6成,以上6項經濟指標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1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占比為3.45∶41.11∶55.44。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由2017年的第27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12位。
南沙區政務服務一口受理。
此外,2021年4月19日,南沙還發布了自貿片區2020—2021年十大創新成果。記者了解到,這十大創新成果包含打造南沙特色納稅信用指標體系、社會投資建設項目“交地即開工”4.0升級版等不同領域的自貿區最新創新成果。成果顯示,南沙自貿片區在持續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促進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全面發力,營商環境和投資便利化指數長期位居前列。
今后五年經濟發展總量力爭達到3000億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期。這一個五年,廣州南沙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機遇,推動南沙建設邁上新臺階?
孫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南沙區發展條件,今后五年南沙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大跨越,全區GDP年均增速10%左右,總量力爭達到3000億元。推動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顯著提升,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在環內灣地區一體化、“一核一帶一區”建設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