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深圳碳市場配額累計總成交量約5900.51萬噸,總成交金額約13.85億元,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成交量約2023.36萬噸。深圳市以全國試點碳市場2.5%的配額規模,實現了15.8%的交易量和17%的交易額。
據了解,自2013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碳交易工作以來,深圳市共有706家企業納入碳市場管控,覆蓋制造業、電力、水務、燃氣、公共交通、機場、碼頭等31個行業。其中,引人關注的是制造業企業平均碳強度下降39%,與此同時,其工業增加值增長67.1%,在保持增加值增長的同時實現了碳排放量和碳強度的雙重下降,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趨勢初顯。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除了行政手段,還有“市場之手”。實行碳排放權交易,將碳排放權商品化,通過市場化機制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深圳先行先試。“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買方通過向賣方支付一定金額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劉暢介紹說,通常情況下,政府主管部門確定一個碳排放總額或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并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配額分配至企業。如果未來企業碳排放高于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通過采用節能減排技術,最終碳排放低于其獲得的配額,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多余配額。
2011年10月,我國碳交易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深圳成為試點城市之一。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國率先啟動碳交易工作,多年來在法律制度體系、市場機制設計、主體能力建設、碳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激勵企業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年一季度,深圳碳市場配額成交量21萬噸,同比增長285%,環比增長52%;核證自愿減排量成交100萬噸,相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相對停滯的情況有了極為顯著的增長。
“隨著疫情緩解,經濟恢復,同比2020年一季度,深圳碳市場交易量與交易額顯著增長,增幅處在全國領先地位。”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由于碳中和、碳達峰方興未艾,今年一季度,企業對于碳達峰實施路徑、碳中和解決方案、綠色低碳項目投融資、自愿減排量交易等相關業務咨詢明顯增多,而其中可直接快速落地的就是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因此,企業對于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的參與熱度大幅提升。”
在碳市場建設過程中,深圳勇于創新,創建國內首個開放個人投資者和引進境外投資者的碳市場,并成功發行國內首支“碳債券”、支持發起國內首支私募“碳基金”,推出碳配額質押、跨境碳金融交易及“綠色結構性存款”等一系列碳金融服務產品,在開拓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