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服務國家戰略、推進改革發展的高度,上海對標國際領先水平、聚焦科技創新,大力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并收獲了堅持“五個基本導向”的人才工作寶貴經驗。
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資源、最核心資源,人才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圍繞“三大任務一大平臺”,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深入貫徹落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方針,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使上海成為國際一流創新創業人才的匯聚之地、培養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價值實現之地。
強化人才政策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上海,對上海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發揮國際化程度高的優勢,廣泛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2020年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特別是青年才俊。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重要指示,是上海高質量做好人才工作的科學指南和強大動力。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上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上海注重不斷加強人才工作戰略謀劃和政策創新。
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2016年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8年市委市政府召開主題為“聚焦國家戰略,厚植人才優勢”的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向全社會、向海內外發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磅礴之音。針對上海缺乏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等頂尖高端人才,按照“以個性化突破解決個案性問題”的路徑,打造世界一流的事業發展平臺和生活保障環境,吸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等頂尖高端人才。
2019年為更好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快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和戰略對壘優勢,圍繞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聚焦上海有基礎、有優勢、能突破的數學、物理、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積極延攬世界一流人才。
2020年市委市政府緊扣當前人才發展急需破解的瓶頸難題,著眼“十四五”未來長遠發展,出臺《關于新時代上海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更加開放有力的政策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以更加務實的舉措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以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激勵人才創新創業,以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打造最優人才生態。
今年以來,我們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方面人才資源,大力推進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做精行業人才培育計劃,做強人才引進計劃,做優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做實人才計劃管理機制,形成“塔尖集聚高層次人才、塔身培育領軍骨干人才、塔基培養行業創新人才”的金字塔式人才引育體系,引育一批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助推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成長為行業專業領域的旗幟。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上海基本形成“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的人才政策體系,人才優勢正在成為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人才資源總量持續壯大。上海人才資源(黨政、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技能、農村實用和社會工作人才6支隊伍)總量675萬人。
——海外人才吸引力持續增強。在滬工作外籍人才達28萬人,占全國24%,排名全國第一;截至目前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已達22萬余人,排名全國第一;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上海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
——人才創新成果持續涌現。上海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占比連續19年保持10%以上,2019、2020年的一等獎占全國20%以上。近年來上海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占全國總數超過25%。
△2016年,上海出臺人才“30條”,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機制,上海理工大學太赫茲團隊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科研團隊。圖為太赫茲團隊朱亦鳴教授、彭滟教授在觀測實驗數據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突出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持續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人才和用人主體“增動力、添活力”,形成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堅決破除“四唯”評價弊端,出臺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健全以誠信品德、創新能力、學術影響、社會貢獻為主要標準的人才評價導向。突出市場化,率先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推動由領軍企業等牽頭制定人才評價標準。突出社會化,推動上海市輕工業協會等行業組織承擔相關領域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突出國際化,支持上海科技大學探索以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為核心,借鑒國際通行評價辦法,建立以“五重”即重道德品行、重教書育人、重學術水平、重發展潛力、重國際公認為核心指標的人才評價新體系。突出便捷化,暢通優秀青年人才評聘高級職稱的“綠色通道”,使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市場價值的激勵效應,以“名利雙收”效應激發人才創新,以成果轉化推動人才成長。核心舉措是暢通“紙變錢”通道,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后凈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獎勵個人和團隊,推動成果轉化個稅遞延繳納政策落實落地。
優化科研教學機構學術領導人員管理。重點推進“三個區別開來”:將擔任高校院所領導人員的學術兼職與機關行政領導干部兼職區別開來,將擔任高校院所領導人員的學術出國與機關行政領導干部出國區別開來,將海外引進人才擔任高校院所領導人員的“裸官”問題與機關行政領導干部區別開來,充分釋放高層次人才的創新活力。
充分保障和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取消一批在人才招聘、職稱評審、人員流動等環節中的行政審批和備案事項,下放崗位聘任、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等管理權給用人單位,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在編制限額內自主引才、統籌用編。
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
堅持“不拼重金拼環境”,以人才發展綜合環境的比較優勢,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為各類人才創造宜業宜居良好生態,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
提升人才創新創業便利性。推進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建設,率先以“不備案、不注冊、不登記”的方式,激發和匯聚市場資源建設創業人才搖籃,率先成立國內首家眾創空間聯盟開展行業自治。以全球眾創空間首創者WeWork為代表的世界知名孵化器入駐上海,蘇河匯成為國內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眾創空間,莘澤孵化器等一批眾創空間陸續掛牌上市。
優化人才創新創業融資環境。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天使投資引導資金,緩解科技創新企業“最先一公里”的資金來源。設立大型政策性擔保基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設立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查處快速反應、維權援助、調解機制,完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舉辦面向海內外“海聚英才”創新創業峰會,面向全球發布高層次人才需求崗位目錄,發布全球“揭榜掛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清單。舉辦“留·在上海”職業見面會,成立海聚英才創業投資基金聯盟。每年舉辦海聚英才創業大賽,對優勝項目給予人才計劃、金融投資等特殊支持。
優化人才服務綜合環境。構建“立體化”人才安居政策體系,建立市、區、園區、用人單位多主體供給,貨幣補貼、實物配套相結合,分層分類保障的人才安居體系。為重點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安居選擇,落實配偶就業、子女教育政策。創新海外人才養老保險政策,允許海外人才參加職工保險,允許用人單位一次性補繳社保費。搭建高層次人才商業醫療保險平臺,多渠道為海外人才本人及配偶、子女解決商業醫療保險需求。開辟結匯換匯綠色通道,允許海外人才將在上海的薪酬收入、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投資收益等合法收入匯至境外。
上海人才工作發展的實踐證明,厚植上海人才發展優勢,必須把握新時代人才工作方向方針,堅持“五個基本導向”:
——堅持黨管人才的政治導向。黨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好地愛護人才、集聚人才、發展人才。上海要建設全球性人才高地,必須進一步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改進黨管人才方式方法,形成強大合力。
——堅持人才引進的需求導向。引進和培育一位高端人才,有時就能帶出一個團隊、崛起一個學科、創造一個產業,乃至實現一個戰略。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藝術家等高端人才,就能厚植上海原創優勢,推動城市發展動力加快轉換,推動城市發展能級有力提升。
——堅持人才配置的市場導向。只有真正遵循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和價值規律,讓人才的評價、流動、激勵都按市場規律辦,才能實現人才配置最優化、人才價值最大化。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用人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真正把權和利放到人才和市場主體手中。
——堅持人才發展的國際導向。沒有國際化的人才,就沒有國際化的上海。深化人才開放與國際合作,大力引進國際人才,大力推進國際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國際化。注重中西合璧,在接軌國際通行規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的“物理反應”中,實現上海實踐與國際機制融合的“化學反應”,增強上海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堅持人才服務的精準導向。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甘當人才服務的“店小二”,讓人才從細微處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打心眼里喜歡上海。通過集成服務資源,進一步優化服務事權、工作機制、業務流程、服務網絡,以精準、精細、精品服務,提升人才政策的顯示度和人才的感受度、滿意度。
來源:大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