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的盛景再現深圳。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市高層次人才超兩萬名,留學回國人員超18萬名,各類人才總量超600萬人,迎來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
今年9月27日—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深圳因人才而興、因人才而盛,40多年來,深圳之所以能創造奇跡,關鍵在于會聚了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事實上,當初闖深圳的“拓荒牛”,許多就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某種意義上,深圳能發展到今天正同一批又一批來深尋夢的人才緊密相關,他們在奉獻了自己青春的同時,也用智慧和才干累積了一座城市的高度和厚度。
深圳為何能迎來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一些鮮活的案例中找尋。
比如2014年,張立源來到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他驚喜地發現,在這里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研究方向,不管是“冷門”還是傳統方向,“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實驗室,自主選擇感興趣和重要的課題”。歷時4年,張立源和團隊將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從預言變為現實,讓這個困擾物理學界32年的難題終于有了答案。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窺見深圳給予人才的空間和自由度,后者對于引才來說,往往具有決定性作用。
比如深圳是國內首個通過特區立法,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不低于市級科技研發資金30%的城市,這樣的政策引導使得深圳的一些機構和單位不得不將基礎研究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并由此引進一大批與之相匹配的高科技人才。
比如5年前,深圳大學就在國內率先建立預長聘教師制度,所有預長聘教師均不再入編,從與編制掛鉤的“身份管理”轉向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崗位管理”,推動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向深處。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早在建校之初,就由學術副校長牽頭制定了與國際接軌的職稱晉升制度,設立教學科研型、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等3種崗位類別。重在評價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和貢獻——這些措施都在相當程度上為人才“松綁”,同時也吸引了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奔赴深圳。
要引來“金鳳凰”,先得栽下“梧桐樹”。這里的“梧桐樹”,除了硬件,更重要的是軟件,即我們的一些既有的制度能否與時俱進、因時而變,讓人才愿意來、來得了、留得住。
敬才愛才重才用才不是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的,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銀,同時推動踏石留印的深層次改革,這些改革難免會觸及這樣那樣的利益,需要打破這樣那樣的規矩,但要推動人才工作更上層樓,就必須擺脫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
深圳迎來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不是偶然,而是深圳長期堅持的人才戰略結出的豐碩果實。孔雀東南飛盛景的再現,也必將托舉起深圳更光明、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