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為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最基礎的驅動力。近年來,上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不斷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來自上海市科委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達177.73億元,占研發投入的比重近10%,較5年前翻了近一番。上海從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學家”從2019年的47人增長至2022年117人,占全國8.5%。在上海布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17個,覆蓋光子科學、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等領域,數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有理想、有拼勁的青年科研人才,是上海科創的生力軍。給這些青年科研人才深耕底氣的,正是上海對人才的重視和支持。上海不斷加強科技人才后備力量的培養,對全市人才計劃進行調整完善,加大人才專項資助力度、改進評價體系,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資助力度,促進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特區計劃”鼓勵科研人才解決真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金力的話“出圈”了:“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要引導支撐各學科扎根原始創新,種好自己的果樹。”如何更好地支持基礎研究?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便是文件中20項重點舉措之一。
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介紹說,目前,上海共開展了兩批試點,依托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等6家機構設立“基礎研究特區”。
這個“特區計劃”賦予“特區”充分自主權,支持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探索科研組織管理機制創新,營造更適合基礎研究的小環境。在充分激發主體單位積極性的同時,也要求各單位落實主體責任。
原創性、顛覆性的前沿基礎研究具有長期性、高風險和不確定性等特征,為保證科研人員及團隊獲得相對充足和寬松的探索和研究時間,“特區計劃”以5年為一個周期,對試點機構進行持續定額支持,在單個項目的支持力度上則由各試點機構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定,目前,單個項目經費在10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
遴選一批敢啃硬骨頭、敢闖無人區的優秀青年人才是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產出的關鍵所在,也是“特區計劃”的重中之重。2021年,復旦大學根據學校的學科特色,著重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原創研究,立足學校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優勢學科,重點聚焦物質材料、信息智能、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遴選了37個“基礎研究特區”項目,入選者入選時平均年齡為37歲。
復旦大學芯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春森是入選復旦大學“基礎研究特區”項目最年輕的教師,入選時僅29歲。近5年,他共發表SCI論文33篇,其中4篇入選SCI高被引論文,兩篇入選SCI熱點論文。
劉春森覺得,入選“基礎研究特區”項目對他意義重大:“有了學校的制度支持,我快速被認定為博導。我的科研團隊從2021年的3人壯大到今年的11人,能夠有組織地進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