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長春,依然滿目蒼翠。
誰言“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座東北名城,在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道路上策馬揚鞭,雄姿勃發,風景這邊獨好!
去年以來,長春經濟增長一季更比一季高,今年上半年增長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居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前列,成為白山松水中格外搶眼的亮色。
9月18日至22日,記者隨同第二十四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代表一行,走進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長春,參觀、采訪一列車、一顆星、一座館,見證了生產線上的繁忙有序,感受工業重鎮奮力前行的強勁脈動。
高鐵疾馳的發展速度
走進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一股濃濃的現代工業氣息撲面而來。在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內,“落實總書記要求打造中國制造亮麗名片”的大幅標語異常醒目,一臺臺列車整齊排列,工人們正在一絲不茍地作業。
“這些正在組裝的列車,都是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它們出廠后的運行時速350公里以上。”長客黨委宣傳部部長孫書慧向記者介紹說,該公司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軌道交通運輸設備研發和生產基地。
“我們公司平均兩個月生產30列動車,相當于歐洲一年的產量。”在全球經濟增長下行的大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高速增長,讓長客人臉上寫滿自豪。
長客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長春客車廠,抓住高鐵事業快速發展的機遇,長客發力先進制造業,重鑄輝煌。
長客的漂亮轉身,代表的正是長春工業的成功轉型。“工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梁,是長春發展的根基。”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在與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代表座談時介紹說,發力先進制造業,是長春工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探索。今年4月,國務院通報表揚長春“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去年長春落戶億元以上項目1200多個,今年1至8月,長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6678.1億元,增長9.2%;增加值1710.3億元,增長9.1%,引領全市經濟增速重返“8時代”。
衛星攬月的創新高度
在長光衛星有限公司,“吉林一號”組星發射狀態等比模型陳列在一樓的大廳里,高大的體型、挺拔的身姿,彰顯著它的榮耀。
這組首次以省名命名的衛星首顆發射于2015年,有著多個冠軍頭銜: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第一顆“星載一體化”商用衛星,第一顆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
公司運控大廳,屏幕上播放著一張張特殊而清晰的照片。“這張是北京故宮,這張是法拉利主題公園等照片……”公司綜合辦副主任毛樹波介紹,這些照片都是‘吉林一號’在太空中拍攝并傳回來的,是公司在衛星遙感領域創新發展的生動呈現。
衛星背后的長光衛星公司,其實很年輕。3年前,由老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牽頭組建而成。公司依托國際先進技術,創新發展,短短幾年就建立了從衛星、無人機研發生產到遙感信息服務的全產業鏈。
談起科技創新,長春不僅僅有光機所、“吉林一號”這樣響當當的品牌,快速崛起的一批“小巨人”企業,也成為耀眼的行業之星。
“老工業基地產業不創新,猶如雨天背稻草越走越沉。”形象比喻背后,映襯的是長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努力。通過著力推進創業創新空間升級、公共服務提升等六大工程,長春打造了一批創新創業品牌。目前,全市已有746萬平方米、221個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雙創”成果得到國家認可。今年6月,長春新區、吉林大學、長春光機所、國信現代農業等四個基地獲批國家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
規劃先行的視野廣度
此次采訪,記者還走進長春規劃展覽館,在這座“城市之花”的展館里,領略了長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在歷史展區,百年老長春、長春廳、寬城子……歷史文脈、滄桑巨變都可以看得到。展區內的建筑模型,反映了不同時期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這座城市從1800年開始到解放前所經歷、衍變的全過程。
而城市規劃展區展示了城市總體規劃的每一個細節和成就。“一帶一路”、長吉圖、海綿城市、伊通河工程、舊城改造、長春新區……在這里,可以憧憬長春的未來,其規模之大、之詳細讓人驚嘆。
展覽館如同一個窗口,展示的是一個城市的發展理念和寬廣視野。長春新區的規劃,凝聚了發展理念的精華。
去年才由國務院批復設立的長春新區,承擔著落實國家戰略任務、帶動區域振興發展的責任和使命。據介紹,長春新區2016年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均突破1千億元,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目前,新區正以國際化視野謀劃發展,高標準編制“多規合一”的體系。長春新區負責人表示,規劃先行讓視野更廣闊,思路更清晰,把一張藍圖干下去,長春就會加快融入到國際發展的大格局中。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