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要防止簡單化,堅持精準原則,依托資源稟賦,發揮特色優勢,真正做到因村制宜、因戶擇業、因人施策;要防止片面化,在利益聯結機制上想辦法,真正把貧困戶嵌入產業鏈中,實現穩定脫貧;要防止功利化,尊重自然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
目前,我市產業扶貧工作已進入全面攻堅階段。如何建立完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是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重點內容。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我市進行了有益的創新和探索,涌現出了以周至福地牧業為代表的“五位一體”模式;以藍田董嶺村為代表的“三變改革”模式;以周至周一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合作社+”模式等,這些模式既接地氣,又對當地貧困群眾產生了良好的幫扶效果。
模式一
供銷聯社參與的“五位一體”模式
“五位一體”打造農企共贏
陜西福地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自2015年起,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按照“政府+供銷社+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精準幫助213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目標。他們根據不同幫扶對象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幫扶對策。按照貧困戶意愿,為集賢、板房子鎮189戶貧困戶免費發放仔豬、飼料,并與貧困戶簽訂包收協議,到期統一以市場價格收回,返還銷售利潤。吸納終南鎮及園區周邊20余戶貧困戶進入園區打工,實現每戶增收1萬元以上。
陜西供銷集團的參股,不僅給公司帶來了急需的資金,也規范了公司管理,加速了公司發展。同時,該公司設立專門的產業精準扶貧辦公室,制定了《產業精準扶貧推進方案》,從生豬養殖配套、果蔬種植、技術培訓輸送務工、物資補助等方面入手,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做到了“一戶一方案、一表一本賬”,形成了一個多贏的局面。
牡丹產業帶動村民脫貧
雍容華貴的牡丹花有著萬花之王的美稱,而牡丹科的油用牡丹更是全身都是寶,花瓣、籽粒、丹皮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價值。周至縣尚村鎮張屯村通過發展油用牡丹產業,建設“周至縣萬畝油用牡丹種植生態觀光園及深加工項目”,讓糧農變成花農,更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就業問題。陜西供銷集團注資2050萬元與陜西中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是我省第一批開展現代農業精準扶貧的試點。中冠公司通過供銷聯社參與的“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走上了發展油用牡丹實施精準扶貧的道路。
該公司成立了扶貧幫困小組,經過逐戶調研摸底,基于張屯村的現狀,幫扶小組對癥下藥,在張屯村大力發展油用牡丹種植產業,依托3000畝油用牡丹園的獨特優勢,開發牡丹系列產品并打造四季花海及規模化珍品牡丹園、農耕文化園、民俗風情街等項目,致力將牡丹園打造成現代綜合農業觀光休閑示范園,推動周邊經濟增長。在落實產業扶貧任務過程中,該公司優先聘請貧困人口務工,根據園區需要在5-9月聘用除草工人、在10-12月聘用播種工人。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615戶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扶貧對象融入養殖產業
西安潤德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涵蓋種植、養殖及其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現有“一基地四園區”,即集賢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基地、終南三灣萬畝蔬菜示范園、馬召辛口千畝桑果園、西南塬區千畝獼猴桃示范園、秦嶺中蜂養殖示范園,建立了5個專業合作社。通過示范引領、項目帶動、技術服務等方式,引導當地群眾自建蔬菜大棚500余畝,建成了以三灣村為核心的2200畝標準化設施蔬菜示范園,并輻射帶動終南周邊、富仁、尚村三鎮1萬余戶菜農種植蔬菜3萬余畝,幫助270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該公司發揮自身“一基地四園區”優勢,通過供銷聯社參與的“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積極幫助貧困群眾謀劃產業,從優良品種選育、科學管理、市場銷售等環節入手,為貧困群眾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通過與貧困戶簽訂蔬菜收購協議,以高于市場10%的價格統一回收貧困戶蔬菜產品,解決其產品銷售之憂。同時,實施為農戶養殖包銷、入股分紅、創造崗位等多種扶貧措施,將扶貧對象融入養殖產業鏈條帶動脫貧,從根本上解決了增收無項目、致富無門路、創業無資金缺技術等問題。
模式二
盤活資產的“三變”改革模式
從土地主人到企業股東
在鄠邑區玉蟬鎮胡家莊村,他們全力推行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激活了城鄉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讓村里的百姓嘗到了改革的甜頭。
位于秦嶺北麓的胡家莊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220戶、1020人,其中黨員18人。早在2010年,胡家莊村是全區出了名的貧困村。2011年,西安榮華企業集團積極響應全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動號召,主動與胡家莊村聯姻。企業資本下鄉助推農業精準扶貧,通過積極實施“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榮華集團將其在產業、人才、管理、技術、資本等方面的優勢與農村資源、土地經營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有機結合,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辦法,讓村民、貧困戶從土地主人搖身一變成了企業股東,闖出了一條以葡萄生態、生活、生產為一體的產業精準扶貧之路,探索出企業與農民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扶貧新模式。
經過七年的村企合作,胡家莊村葡萄產業已由幫扶初的304.48畝發展至1074畝,帶動農戶500多人,輻射種植面積達1萬畝。目前已有20位農民取得了助理農藝師資格認證,眾多農民轉換成職業農民,提升了農民技能水平。2010年,胡家莊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680元,截至2016年人均收入達到14700元。
土地變資源貧困戶獲益
藍田縣境內的董嶺村,屬秦嶺北麓典型的淺山丘陵地貌,全村3個村民小組,172戶630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占全村總戶數的24.4%;貧困人口105人,貧困發生率16.7%;全村9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是典型的空心村。就是這個既“窮”又缺少青壯年勞力的小山村,通過幾年來的合作社經營、土地入股等舉措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了由“繭”到“蝶”的嬗變。2016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0元,高于全省水平4404元。
2010年,村上成立了藍田縣董嶺核桃專業合作社。雖然,合作經營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管理松散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找到全村產業發展之路,用現代企業經營方式代替合作社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此村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制公司。該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辦法先后開了十幾次會,征求意見,統一思想,最后達成共識:將農戶入股土地收益按照51%歸集體、49%歸農戶的方式進行股權量化,股份化以后的土地收歸公司統一經營。
這種分紅模式盤活了全村閑置資源,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最為重要的是,保留了一部分資金,用于民生保障,這部分資金由專業化公司進行統一運營管理,確保管理能力較弱的貧困戶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有兜底、有保障。
重組自身資源“三變”致富
簸箕掌村位于藍田縣城西北部洩湖鎮的嶺區,北依驪山,南望白鹿原。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301戶1039人,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2500畝,人均耕地2.33畝。農民收入主要依靠小麥、玉米種植和勞務輸出,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元,是省定重點貧困村。2014年以來,簸箕掌村依托豐厚的人文、生態資源,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契機,以“三變”改革為動力,深入推進鄉村旅游,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走出了一條貧困村依靠自身資源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簸箕掌村雖然土地貧瘠,但生態環境好,村前有水鳥成群的女媧湖,村后是清晰可見的終南山,有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條件。2014年3月,簸箕掌村“三變”改革大戲開始上演。他們首先清產核資、理清家底,把“死資源”變成“活資本”。其次,資金變股金。村上利用農村改革契機,將財政投入到村的生產發展類資金、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扶貧開發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等全部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的股金,入股經營主體,按股份獲得收益。在利潤分配上,村集體經濟組織預留60%用于擴大再生產,40%分給村民。
最后,村民變股民。2014年3月30日,1039個村民成為簸箕掌村的合法股東。股份設置形式包括土地股、固定效益股、獨立效益股和集體股。同時,簸箕掌村在工商局注冊登記,成立了“西安卜瑩生態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管理運營村集體資產。通過“三變”改革,村集體經濟積累從零增加到3000多萬元(不含土地資產),加上群眾1000萬元的入股資金,村集體資金已超過4000萬元,徹底破解了村集體有資源無資金的問題。如今全村貧困人口從2014年前的95戶310人,減少到2017年的10戶24人。
模式三
銷路無憂的“合作社+”模式
加入合作社 網銷第一村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只有“授人以漁”,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把貧困人口幫出來,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周至縣樓觀鎮周一村成立了周一有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讓全村貧困戶加入。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獼猴桃淘寶第一村”,昔日坐在地頭等客商,如今土特產搭上了“網絡快車”。
為了讓貧困戶更好地搭上“互聯網 ”的快車,他們緊抓省電子商務扶貧試點縣機遇,加強與京東、右下方等電商合作,大力開展電商培訓,引導農產品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群眾開展農產品網上銷售,拓寬貧困村、貧困戶增收渠道。目前,在周至僅線上注冊獼猴桃銷售網店就超過500余家,一大批獼猴桃品牌已形成區域化。
入股當社員 合作社幫銷
鄠邑區蔣村鎮青三村是省定貧困村,2015年在區農業局產業脫貧辦積極協調下,與西安東山果品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東山果品專業合作社將青三村貧困戶吸納為股民,為貧困戶無償提供全程技術培訓、指導管理、市場信息咨詢、價格協調等方面的支持,利用合作社資源優勢,幫助貧困戶銷售產品,常年優先使用青三村貧困戶及青三剩余勞力,對青三村生產的核桃、花椒等干雜果不低于市場價格進行收購,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項目建設。
經過青三村和西安市東山果品專業合作社協商,將2015年建檔立卡的16戶貧困戶吸納為合作社股民,項目建設前期,由合作社先行墊資,每戶按一萬元資金作為入股資金,資金來源由合作社爭取來的青三移民新村產業示范項目提出,投入資金保本,年度按合作社收益進行分紅,最低不少于一千元。這種貧困戶參股合作社模式,帶動了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簽購銷協議 得分紅收益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時期農民群眾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大創造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創新,是做好新時期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者。西安稞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地處高陵區通遠鎮何村,他們自開展產業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為有發展種植產業意愿的貧困戶免費提供種子種苗和技術培訓服務,同時簽訂保價收購合同,以約定的保底收購價格為貧困戶提供相對應的農作物的銷售渠道。
按照“政府引導扶持+項目帶動+經營主體發展產業+貧困戶享受分紅”的方式,該合作社和通遠街道轄區內的五保戶(孤兒)、因病、因殘、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簽訂產業幫扶協議,產業扶貧資金折股量化,通過發展相關特色產業獲得的部分收益,給予貧困戶產業收益分紅,確保貧困戶長效增收脫貧。截至目前,已和42戶貧困戶簽訂產業幫扶協議。
模式四
挑大梁的“企業(園區)+”模式
“甜蜜”事業助力精準脫貧
中蜂養殖不但投資小、見效快,還不誤農時,解決了山區缺少勞動力的問題。秦嶺北麓環境優良,蜜源植物達到百種以上,每年從4月份至8月份,擁有5個月盛花期,非常適合中蜂的繁育和追花奪蜜。因此,針對秦嶺山區貧困群眾,西安市產業生態脫貧辦制定了中蜂產業扶貧規劃,保障貧困戶有穩定的養蜂收益。
今年西安市啟動了第一批中蜂養殖產業扶貧項目,涉及有意愿有能力發展中蜂產業的貧困戶265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使貧困戶通過發展中蜂養殖產業增收脫貧,截至今年9月底統計,戶均年收入已近萬元。該項目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由眾天公司具體實施,企業為貧困戶提供養蜂技術培訓、日常管理、產品收購、后續服務等,實現長期為市場提供優質中蜂產品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目標。
水蜜桃產業促精準脫貧
周至縣終南鎮老堡子村,土壤肥沃、腐殖質豐富、地下水源充沛,是種植水蜜桃的天然寶地。該村建立的西安市長揚現代農業園區為我市第二批市級現代農業園區,以水蜜桃為主導產業,由長揚果品專業合作社承建。長揚合作社用扶貧資金、農業園區政策資金、合作社自籌資金,采取“四統一分”(即統一流轉、統一建棚、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分戶管理)的辦法,將各戶分散不均的地塊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過來,建設設施水蜜桃大棚150棟;采取“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黨員示范戶+貧困戶”的辦法,由15名黨員和35名科技示范戶帶動100戶貧困家庭發展水蜜桃產業;經營管理下放各戶,利潤收益歸各戶所有,解決了一家一戶不能單獨發展設施農業的難題。合作社聘請專家教授進行科技培訓,已培養專業種植水蜜桃農戶115人。2017年貧困戶發展水蜜桃戶均收入3萬元左右,樹立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奶山羊養殖促貧困戶增收
藍田縣三官廟鎮龍門村通過“龍頭企業+園區+貧困戶”模式,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貧困戶通過入股鑫龍門科技有限公司發展奶山羊產業,建成陜西省(鑫龍門)循環經濟現代農業園區。鑫龍門公司幫扶厚鎮通過“園區+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150戶貧困戶發展奶山羊產業。幫扶金山鎮柴家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辦法,建成了300只奶山羊養殖場。幫扶三里鎮磨李村奶山羊產業精準扶貧,扶持6戶貧困戶發展奶山羊產業。共吸納631戶貧困戶社員,累計入股奶山羊產業扶貧資金 191.1 萬元。這種“企業+園區+貧困戶”的模式,已安排當地42戶貧困戶長期就業,年工資支出60多萬元,年季節性勞務工資支出40多萬元,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模式五
資源整合的特色產業連片發展模式
旅游促生態農業帶發展
藍田縣水安路精準扶貧產業帶將精準扶貧、全域旅游與現代休閑農業有機結合,大力推進休閑農業園區建設,采取“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辦法,發展草莓、食用菌等產業,以貧困戶扶持資金入股的方式,發展扶貧產業園15個,吸納貧困戶232戶,年底保底分紅1000元以上,再根據實際經營效益進行200-500元不等的二次分紅。
該扶貧產業帶集生態農業、綠色農產品、采摘、觀光旅游、產品開發功能為一體,讓游客不僅感受到現代生態農業的魅力,更能讓游客參與生態種植、采摘體驗,吸引游客促進產品銷售。
“紅豆杉”撐起精準扶貧
天行健公司紅豆杉產業扶貧項目在藍田縣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天行健紅豆杉健康產業園,位于華胥鎮惠家斜村,目前1000畝核心區已建成使用,包括2200平米的智能溫室、3000平米的聯棟溫室、10萬平米的日光溫室;另一部分是紅豆杉示范種植區,位于華胥鎮王坪村、姜灣村,已流轉林地、荒地、耕地5000畝。該公司已與惠家斜村21戶貧困戶、王坪村76戶貧困戶、姜灣村21戶貧困戶建立一對一幫扶脫貧關系,通過“協議種植+苗木保底收購”、“土地資金+勞務+生態補償金”、“土地、勞動力、扶貧貸款入股+產業收益分紅”三種形式,與政府合作實現貧困戶精準脫貧。
“花海梯田”產業深度融合
金緞綠錦,田野彩綢,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在塬坡鋪展……長安區利用3年時間,將建成以八里塬、白鹿原和楊莊臺塬為核心,以浐河沿岸大田花卉景觀帶為紐帶的“三塬一帶”萬畝油菜、油葵標準化種植基地。該項目通過提升種植標準,擴大生產規模,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以標準化油菜、油葵生產為依托,以油料深加工為紐帶,以花海梯田旅游為方向,構建長安東部塬坡地休閑農業產業帶,覆蓋貧困戶543戶。
模式六
“打通壁壘”的三產融合模式
產銷一體化 保貧困戶利益
為有效發揮藍田當地豐富的荒坡、淺山牧草資源優勢,促進山區農戶通過飼養奶山羊而脫貧致富,藍田工業園引進了總投資達5億元的陜西美力源乳業有限公司,年產22000噸乳制品生產線項目,將實現日加工鮮奶500噸,年加工鮮奶18萬噸,極大地增強項目奶源基地奶農的養殖信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保障奶農特別是山區貧困戶奶農“售奶難”、“賣價賤”的問題,促進貧困群眾養殖收益。
走上現代農業增收之路
陜西佰瑞獼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三產融合園區規劃總面積5000畝,通過與千戶、耿西和虎峰三個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聯合共建,采取“貧困戶果農抓生產、合作社抓統一收購銷售”的辦法,打通了獼猴桃產業各個環節的壁壘,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另外,公司與貧困戶簽訂了三年臨時用工合同,每年吸納10戶貧困戶就業。同時,該公司為空茬地貧困戶果農提供獼猴桃新優品種種苗、架材,無償提供花粉、套袋、有機肥等,已累計幫扶52戶貧困戶。
“以工促農”保貧困戶增收
依據藍田縣是目前全省現代肉雞標準化養殖規模最大的縣之一的實際,藍田縣工業園區“量身”引進了西安盛潤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投產以來,肉雞年屠宰量達3000萬只,有力促進了藍田縣肉雞養殖業的穩步健康發展。該公司充分發揮幫、扶、帶的社會作用,提供就業崗位100個,并對貧困戶進行崗前培訓,使貧困戶盡快掌握一門技能。對于沒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公司鼓勵他們利用扶貧資金入股公司,以合約形式每年給貧困戶8%的固定分紅。對有意愿和發展能力的貧困戶,該公司利用扶貧資金和銀行貸款建設了養殖小區,并鼓勵貧困戶進小區統一飼養,公司提供從建設到養殖的全面指導,采用訂單養殖的形式確保了貧困戶的穩定增收。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