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隨著專題學術調研活動的結束,圓滿落幕。3天來,年會舉行了1場全體大會、57場平行會議、1個專題學術調研,上百位專家學者、規劃師登臺演講。
年會圍繞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莞如何融入灣區、城市更新等多個熱點話題,開展各種學術交流討論。每一場活動座無虛席,吸引了不少規劃人士熱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會還首次開啟現場直播,最多同時在線收看人數破6萬。
未來城市建設將由BIM向CIM轉變
改革開放后,粵港澳形成“前店(香港)后廠(珠三角)”的區域分工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逐漸衰落了。與此同時,珠三角內部生產性服務網絡及跨區域服務網絡也已形成。
今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何去何從?從城市建設角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指出,大灣區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智慧城市將實現從BIM(建筑信息模型)到CIM(城市智慧模型)的轉變,在城市規劃方面也將帶來重大變革。城市概念將由城市變成大都會、特大城市、大都市帶模式,并實現由智慧城市到智慧區域的轉移,逐步實現智慧電網、智慧防洪、智慧水管理。未來智慧城市將在數據所有權、數據保護、數據標準等方面面臨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的問題。
建立快速的區域交通運輸網絡,實現智慧科技在城市規劃設計的融合,加強地區的交流、了解和合作,連接國際和國內視野,建造優良可宜居的居住和營商環境,培養專業的服務精神和發揮無限創意,實現共建有創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續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
要巧借力形成自下而上的“東莞模式”
然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東莞該如何借力、發力?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市蕾奧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規劃師、教授級高工王富海認為,東莞城市“濾網式格局”可以“巧借力”,形成自下而上的“東莞模式”。
其中,可巧借區域創新、產業集成,以及區域創新網絡體系、區域內城市創新組合之力。例如,瞄準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電子通信的應用智造環節,依托廣深港在資金、研發、貿易等環節的優勢,形成協調創新的產業發展思路。此外,依托廣、深、港三個區域性綜合城市,分享其高等級交通設施和高質量城市服務資源,吸納其產業、金融、知識創新等要素的輻射,減輕東莞自身重復建設的負擔。
巧借力的同時,東莞還要在緊抓城市定位、升級優勢要素上發力。在空間策略上,王富海建言不要過度擴大中心區,重點推進“一廊兩核三帶多節點”,強調上下結合的發展模式,增強自上而下的生命力。
市域空間大格局方面,濱海片區是灣區經濟地理重心,長安、虎門、厚街應該是東莞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應該成為一個有活力、文化、生態、時尚的“區域科創水岸”;西北水鄉是“脊梁”上最寶貴的低密度水鄉生態資源,最適宜人群集聚的“大區域SOHO區”;中心組團地區,中心城-松山湖雙核分工聯動,快速對接廣深港核心區,以多元特色和價格優勢形成反磁力的“區域副中心”;東部地區應該有“特別的安排”,提議建立“深莞惠特別合作區”。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